連破德國、西班牙兩大強權,日本隊如何在29年後將「杜哈悲劇」化作歡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本屆世足連破德國、西班牙之後,足球成了日本國民新精神食糧。1993年曾經在卡達杜哈丟掉世足出賽權的日本隊,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站起來,29年後在同一個城市成為一支勁旅。這個成果背後有什麼故事?
文:鄭仲嵐
「Nippon!」、「Nippon!」12月2日清晨,位在日本東京都鬧區澀谷街頭,歡呼聲不絕於耳。
日本足球迷們,此時簇擁在觀光聖地的大十字路口前,不斷舉手高唱日本國名,並給予大聲拍手。等到綠燈亮起時,不少球迷衝向十字路口中央又跳又唱,因為這天的世界盃足球賽,日本代表隊在下半場後來居上,最後以2比1踢倒足球強權西班牙,以小組第一之姿進軍16強。
包含日本此前在小組賽首戰,面對拿過四屆冠軍的德國,也是以下半場後來居上連進兩球逆轉贏球,讓日本隊的韌性被許多球迷嘉許。原先位於死亡之組的日本,被認為一定會被小組淘汰,結果卻讓許多人跌破眼鏡,縱使中間輸給哥斯大黎加一場,但是踢贏兩個強國,仍是瑕不掩瑜。
日本隊的球衣,在贏下兩場後也是供不應求,不僅日本各地球衣專門店掛出「售鑿」的牌子,根據日媒在杜哈當地的現地調查,不少國外球迷也「跨國加油」,開始買起日本隊球衣。英國《每日郵報》獨自調查,也顯示日本球衣是現在最受歡迎的球衣,日本隊的好成績,也無形間替他們帶來大量國外商機。
走在大街上,許多店家也貼出標語,祝賀日本的好成績。根據日本第一經濟研究所試算,單單是國內的經濟效果,就能達到163億日圓左右(約1.2億美金),其中飲食業更有52億日圓規模(約3900萬美金),無疑是替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後的經濟注入一池春水;在10月開放觀光客後,經濟再下一劑猛藥。
政治家之間的新語彙
不單是世足對經濟復甦帶來正面影響,對政治界亦同,在世足比賽期間,許多政治家也對日本的好成績表示祝賀,包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立刻致電總教練森保一祝賀,面對記者團時更難掩興奮表示「給了日本國民勇氣與元氣!我衷心感念這些勝利」,還在推特上上傳自己打電話祝賀的模樣。
不僅是岸田本人,包括外務大臣林芳正、以及其他政治家等,都第一時間表達自己對賽事的祝賀。森保一則是表示「能給日本全體國民勇氣與元氣我當然是非常高興。更重要的是能做到這些事(獲勝)。」
除了日本外,韓國也在次日的比賽中以2比1踢倒葡萄牙,進軍16強賽事。日、韓兩國紛紛在這屆世足賽中闖出好成績,也讓亞洲的中國、台灣、香港、星馬泰等國高度關注,昔日被認為是「進補用」的亞洲球隊,如今也踢出自身的價值。
日本過去從未踢過世足賽八強,這一屆世足賽也被認為是「絕佳機會」。森保一則說「要給大家看看新的景色」,面對八強戰的強敵克羅埃西亞,能夠突破的話,對於日本來說都是新的歷史,過去歷史上六度挑戰世足賽,僅有三次踢進16強的日本,劍指更高的目標。
從杜哈的悲劇到歡喜
不過話說如此,日本的足球在過去幾年仍是命運多舛。早先在1993年,日本就在卡達的杜哈爭取過1994年世足賽的最後出賽權。當時日本對上伊拉克,只要贏球就可以晉級世足賽,怎奈卻在最後一刻91分時被伊拉克追平,最後以平手局面收場,日本隊最後一刻丟失晉級機會,被日本媒體廣稱「杜哈悲劇」。
日本在1998年首度踢進世界盃,並首度在2002年與韓國共同主辦世界盃時踢進16強,不過當時日本足球實力仍差距一流足球國家甚遠,面對南美、歐洲等國等比賽多數都以輸球收場。卡達世足賽前,總成績僅為5勝11敗5和,不算太好。
特別是2018年的世足賽,日本雖然一度踢進16強,仍是在該場比賽半場領先比利時2球後,下半場被連追三球,其中最後一球更是在傷停補時最後階段,以10幾秒的速度被對手比利時絕殺,最後2比3飲恨出局。當時在澀谷街頭,不少球迷無法接受出局事實,一度癱軟坐在地上,哭成淚人兒。
而在2022年現在,日本再度回到當初1993年無法晉級的命運之地卡達杜哈。而總教練森保一,當年就是「杜哈悲劇」時的先發球員,結果奇蹟似的,森保帶領日本足球隊擊敗德國與西班牙,將「杜哈悲劇化作歡喜」。森保後來對媒體表示,「在對戰西班牙比賽的最後一分鐘,我想起當年我在杜哈踢球的樣子」,表達諸多感嘆。
日足球改革潛移默化
這十幾年來,日本足球有著大幅進步。自從1993年成立職業聯賽J聯賽以來,日本職業足球不斷深化與在地的連結,並且陸續設立第二級、第三級聯賽,要求在地企業要有回饋當地足球發展。不少球員與經紀公司也相繼將球員送到國外踢球,其中旅德國聯賽的球員佔最大宗,因此這次踢贏德國,被認為是長年熟悉德國球風的結果。
不只是旅德國,其他包括旅法國、西班牙、英格蘭、蘇格蘭、甚至瑞士、比利時、塞爾維亞等歐洲國家,都有不少日本球員活躍,根據粗估至少有80多位左右,加上日本國內成熟的聯賽體系,要選出菁英已非難事。假若德國隊是拜仁慕尼黑,那日本隊也有法蘭克福的強度,要一較高下或許仍佔劣勢,但仍是有其機會。
根據日本足球協會(JFA)統計,1980當年登記有案的足球俱樂部有12958間,到了2021年已經突破26596間,成長超過一倍。長年推廣足球運動,與社區、地方結合,讓足球運動被視為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連結、與當地社會的聯繫,就跟歐美國家一樣,深入當地後成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在西班牙戰中踢進致勝第二球的三笘薰,過去也是當地社區球隊出身,與這次日本國腳田中碧同為小學球員,如今一同攜手踢進世足賽,蔚為佳話。如同漫畫《足球小將翼》那般,小學同學最後成為國家隊先發隊友,當年日本漫畫情節在世足賽場持續發生,無論日本成績最後如何,都在這屆世足賽中寫下一頁傳奇。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