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建廠效應:台美產官學研合組「新東向協進會」,協助台商布局北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商西進中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嗎?業內人士強調,未來數十年,將由西進轉成東向美國的大格局。
西進中國的時代即將告終?台商搶食美國《晶片法案》大餅。產學界籌組「台灣新東向產學研聯盟協進會」(新東向協進會),由半導體製程材料通路商崇越、半導體設備商帆宣,和電感器大廠千如,扮演要角,除了助攻台積電美國新廠建設,亦是台商赴美打造本土供應鏈的重要組織。
產業變局:西進中國轉成東向美國
近年疫情使全球供應鏈遇到瓶頸,歐美各國發現小小一顆「晶片」,竟可以讓汽車產業停止運作,各種3C產品不斷延宕,幾乎成為國安危機。
美中對抗的格局下,美國自從去(2021)年有越來越多產官學界人士發出警告,晶片製造過度集中於亞洲,無論是疫情、戰爭或者中國商業併購,都可能危及美國在各科技產業的發展。
有鑑於此,今(2022)年7月,美國通過達2800億元的振興法案,其中《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將提供527億美元的直接財政補助,用於打造本土設施的擴充以及其他計劃。
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領先者台積電(TSMC)最終接受美國補助,決定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設廠,並於明(6)日舉行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
晶片法案醞釀階段,台灣許多業者早已經開始布局。位於超豐電子的業內人士David告訴我們,美國打造本土半島供應鏈不是2022年突然出現的,幾年前已有風聲,本次疫情是加速進行產業鍊轉移。
他說,除了台積電,上游的如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半導體化學品藥劑榮化等業者,還有相關光罩、智慧運輸等業者,也都已經東進美國搶美元。
新東向協進會成要角:崇越、帆宣和千如3大公司主導
對此,台美政府單位與產學界,日前亦籌組新東向協進會,第1屆現任理事長為崇越科技理事長郭智輝、副理事長是帆宣董事長高新明,成為串連產官學的重要協力組織。協會主要也由半導體製程材料通路商崇越、半導體設備商帆宣,和電感器大廠千如,3家上市櫃公司扮要角。
新東向協進會主要的任務是,以美國為主,加墨為輔,中美洲次之,建立台灣特色的國際產業鏈模式。並且協助台商形成戰略布局,推動台商前進美國投資、併購,ESG數位與ESG轉型;建立生態鏈,形塑台美策略性產業韌性供應鏈,並促進新興關鍵產業升級。
目前參與新東向協進會的法人會員,還包含雲想科技、叡揚資訊、樹冠影響力投資、Dot to Dot、KPMG、MIC、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中華大學、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台灣東南雅與南亞協會、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台灣龍盟、均豪精密、宏健國際、Thinktank台灣智庫、壹東實業、近方環保等、PIDA光電協會。
業界人士向《經濟日報》透露,新東向協進會與台美官方往來密切,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駐美代表蕭美琴,還有僑委會副秘書長徐佳青等人,及美國在台協會(AIT)商務官員等,獲得美方重視。
報導稱,台美官方支持下新東向協進會將成有影響力的組織,未來不僅協助台積電設廠,也幫助更多台商前進北美。其中他點出具美國官方色彩的美國各州政府辦事處協會(ASOA)也參與其中,將強化雙邊的經濟關係。
David表示,過去台灣西進中國是最多台商選擇的策略,如今10多年過去,台灣曾經在中國1年投資數千億新台幣的光景不再,未來數十年,將由西進轉成東向的大格局,牽涉到台灣產業發展的契機。
延伸閱讀
- 晶片法案後續:美國宣布10年禁令,擁有「先進製程」半導體公司不得在中國建廠
- 美國禁超微、輝達的GPU銷中,嚴重打擊中國AI發展,拖累台廠供應鏈股價重挫
- 半導體超級景氣循環終結?台積電四大客戶砍單「關閉4台EUV機台」,明年獲利預估衰退8%
- 亞利桑納州長來台設置外貿辦事處,蔡英文歡迎與台灣「共同產製民主晶片」
- 在商無法言商:從CNN的劉德音專訪看見台積電的兩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