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城市的空間經驗和規劃(上):不可否認,有財力和權勢的人能對地產進行改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位讀者喜歡自己居住的城鎮嗎?它是好吃、好玩、好方便?還是好擠、好貴、好汙染?抑或是好看、好住、好整齊?甚至是坊間的玩笑話──好山、好水、好無聊?而「好看」和「不好看」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文:張琳
各位讀者喜歡自己居住的城鎮嗎?它是好吃、好玩、好方便?還是好擠、好貴、好汙染?抑或是好看、好住、好整齊?甚至是坊間的玩笑話──好山、好水、好無聊?而「好看」和「不好看」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在西洋藝術史、建築史的學識(scholarship)裡,對於市容有些許的討論。其中一部分,是針對城市的視覺再現(visual representation, 即攝影或畫作);另外一部分,則是對於實體城市的空間經驗和規劃。現在就讓筆者以整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的歐美城市為例,為讀者們整理訴說。
首先,不可否認,有財力和權勢的人能對地產(properties)進行改造,從而影響市容景觀。例如:倫敦市中心的三座大型皇家公園──海德公園、(Hyde Park)、綠公園(Green Park)、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雖然在地圖上連成一氣【圖1】,但是在十八世紀末,每座公園仍設有自己的大門、圍欄,甚至收費站。

彼此間沒有馬路互通,拜訪完一座公園後,若要前往第二座,即使它就在眼前,但仍需繞路才能抵達。直到喬治四世(George IV, 1762-1830; 1811-1820為攝政王,1820-1830為英國國王)即位後,想建立更宏偉的市容,才拆除了前述的「障礙物」。
不只拆除,同時新增一些像紀念碑(monument)的建築物,例如拱門和雕像,也是英王所重視的。[1]於是在1825年,建築師伯頓(Decimus Burton, 1800-1881)提出了「海德公園屏幕」(the Hyde Park Screen)的草圖,落成後即是今日「海德公園轉角」(Hyde Park Corner)這處交通要道上,最醒目的地標【圖2】。

有趣的是,同樣也是在1825年,地方性的城市卻面臨和首都截然不同的市容議題。中部的伯明罕(Birmingham)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金屬製造業中心,生產如錢幣、皮鞋皮帶的扣環、槍等等。勞力的湧入和工廠的聚集,讓伯明罕的市中心和邊陲地帶越來越擁擠。
附近有一個姓氏為「凱爾梭普」(Calthorpe)的領地貴族,不願將土地租給工廠或興建平民住宅,特別規定開發商只能興建價格較高的獨棟房屋(villa),以吸引收入較高的實業家和專業人士遷入。
1825年,當地的史書就記載道,在凱爾梭普的土地上,映入眼簾的全是剛蓋好的「奢華別墅」(gay villas)和好多條「無情又筆直的馬路」(merciless straight streets.)。[2]merciless的意思,應是指馬路不會因為遇到樹木或老建築物就轉彎,而是直接砍樹或拆屋。
的確,拆與蓋是市容永恆的罣礙。熟悉歐洲藝術文化的讀者,都知道法國領導人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 1808-1873)任命豪斯曼男爵(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1809- 1891)執行巴黎的改造計畫,並在1851年開張大吉。整個計畫期間,總共拆了約兩萬棟房子,新建了約三萬棟房子,[3]和數個大型公園。
其中,大型公園的靈感,正是來自拿破崙三世年輕時流亡倫敦,在那兒的皇家公園體驗到的廣袤綠地。[4]這拆與蓋的過程中,原職插畫家的馬維爾(Charles Marville, 1813-1879),恰好也拿起相機轉作攝影。他於1862年正式被任命為巴黎市政府的攝影師,除了為城市的改變留下了紀錄,也為巴黎「現代化」之前的中世紀過往留下了身影。[5]
和倫敦、伯明罕、巴黎的市容不同,紐約似乎較少經歷當權者單一的指揮、或是某個階級的獨佔,反而別具商業色彩,例如中央公園(the Central Park)。【圖3】看似欣欣向榮,背後或許另有考量。原因是中央公園還在蓋的二十年間(1850s-1870s),所產出的景觀圖(views)竟然比蓋好後的更多,顯示有人刻意在施工期,即不斷商業性的宣揚中央公園未來的美景。

例如:當時美國社會在文化品味上仍以歐陸為榜樣,尤其日耳曼語系自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以降的版畫傳統,更是一塊金字招牌。就有一位來自瑞士的巴赫曼(John Bachmann, 1814/15-1896),打著日耳曼後代子孫的名號,開業繪製美國東部各城市的景觀圖,在業界頗有名聲。
這幅在1865年完成的中央公園鳥瞰圖,展現了覆蓋廣闊又生長茂盛的綠樹,左下角還有天鵝戲水(比例上,天鵝體型偏大,與遊船匹敵)。整體呈現了完工後具永續性,且與周邊城市融為一體的想像──即便1865年時,中央公園還在整地、移樹,處處是土坑坡道,並非版畫中綠油油的美景。
那麼,版畫中如此美好的品味,它的客群到底是誰?根據研究指出,包含了當初努力推動中央公園建設案的政客、投資的工程公司,還有對將來附近住宅建案可能有興趣的中產階級。[6]這些客群,或多或少顯示了紐約城市發展過程中,受到商業化的程度。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