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單位稱要求「政績與防疫掛鉤」引發亂象,公衛專家:擺脫清零陷兩難,未來數週是關鍵

中國地方單位稱要求「政績與防疫掛鉤」引發亂象,公衛專家:擺脫清零陷兩難,未來數週是關鍵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公衛專家黃嚴忠在《紐約時報》撰文,指中國如何擺脫「清零」陷兩難,老人疫苗接種率低,放鬆措施可能有62萬人死亡,不放鬆則一線地方政府面臨越來越大的公眾和財政壓力,而未來數週是關鍵。

中國地方單位控層層加碼,要求政績與防疫掛鉤所致

(中央社)中國「清零」政策引發民怨,地方級單位駐馬店市衛生計生監督刊文,寫下當今中國的清零亂象,更說層層加碼主要是上級要求政績與防疫效果掛鉤。

根據陸媒《經濟觀察網》,駐馬店市衛生計生監督刊出「關於停止高強度防疫的11條建議」一文,直言不諱地表示,過度防疫和無休止的核酸檢測帶來的負面影響越發明顯,不僅可能造成更大範圍傳播,民生面臨毀滅性打擊,緊張的公共財政被掏空,社會穩定與法律秩序完全陷於無序。

文章提出9個方面的亂象。當中提及,核酸檢測走形式;有約50%的感染是在核檢過程中發生;消滅病毒有違常識,核檢、方艙等硬手段已無意義;陽性致死率低於流感,應對損益進行綜合研判。

此外,也指出,防疫產業收益為個別人與利益集團所獲,但是房貸與車貸族,個人財務與家庭卻面臨破產;基層防疫人員素質不齊,工作簡單粗暴,造成次生災害,社會激烈矛盾。

更為大膽的是,文章也指,「層層加碼現象,並非僅僅來自基層工作人員的理解和執行錯誤,而主要是上級要求的政績在與防疫效果掛鉤,當然,還有利益和腐敗等原因的合力使然。」

對於上述的現象,該文也給出了11條建議,包括除少數特殊崗位外,立即停止群聚式核酸檢測,取消方艙建設,展開國民自主防疫,明確「疫情碼」退出時間表,恢復各行各業包含醫院在內的正常營運。

建議也說,一線執法者須在前後胸處掛牌,顯示身份資訊和監督電話,攜帶有效文書,不得限制人身自由、損害財產、侵犯隱私,也不能入戶消殺。

此外,也要減輕稅費、重點扶持中小民營企業,增加就業機會。要對以防疫名義進行的各類貪腐、違紀、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清查,恢復民眾信心。

駐馬店市衛生計生監督的刊文已引起熱議,有中國輿論認為,這是一篇「不講政治」的文章,犀利的言論、句句珠璣,一針見血道破中國防疫問題。

不過,根據查詢,這篇文章已在微信公眾號上被刪除。

中國嚴苛的清零政策導致經濟民生大不如前、次生災害頻傳,頻繁做核酸檢測致使民眾諸多不便,甚至引發反封控的「白紙運動」。

白紙運動後北京警方加強戒備 本週暫難延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via 民眾提供
中國11月底爆發「白紙運動」後1週來,北京等各大城市警方處於戒備狀態,防止運動再起。圖為入夜後 的北京亮馬橋旁道路,圖中可見警車停靠路邊戒備, 前後50至100公尺都布設其他警車,對有意表達訴求者構成嚇阻作用。

中國防疫政策轉變期,專家發言成風向指標

(中央社)中國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政策正在轉向,過去與官方口徑一致要求清零的專家吳尊友、梁萬年近日並未發聲,而在上海封城期間沉寂的專家張文宏又獲媒體關注。防疫專家成為觀察政策變化的風向指標。

中國的防疫政策鬆動得很突然,正當多家外國投資機構預測中國要到明年3月甚至6月才會改變清零政策時,11月26、27日多地爆發民眾抗議嚴格防疫的「白紙運動」,11月底官方開始放鬆防疫措施,且未再強調「動態清零」。

綜合媒體報導,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共20大召開前夕,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10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記者會上還表示,動態清零是防疫總方針,過去近3年使疫情獲得很好的控制;動態清零具備科學性,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更早一些時候,今年4月上海封城期間,吳尊友曾在微博發文稱上海展開多輪全市核酸篩查可達社會面清零,並建議增加篩查次數,引發眾多上海網友批評他不顧民生經濟。甚至有人批評他作為智囊,不應該誤導決策。

吳尊友的微博,最近一次談及COVID-19疫情是在9月23日,當時他談到全球疫情形勢,認為今冬新冠疫情的趨勢還很難判定,有3種可能情景,第1種是疫情在當前的形勢下繼續向好;第2種是維持或小範圍波動;第3種是今冬將出現全球第6波疫情流行,「出現這種情景的可能性比較大,概率約在50%以上」,且不能排除出現新變異毒株的可能。

不過,吳尊友的微博發文並未開放網友留言。在過去一週,媒體也未報導吳尊友對疫情的看法。

具官方身分的中國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長梁萬年,10月12日接受央視訪問被問及中國為何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時說,在COVID-19發病率、感染率、死亡率和重症率方面,中國在全球範圍都應是比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若沒有一些嚴格的措施,面對新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很容易破防,「一旦破防,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將是巨大的」。

同一天,《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梁萬年受訪的影片。在被問及中共20大後北京是否有更多機會改變政策時,梁萬年說「我也很難說是什麼樣」,他並認為20大對於是否改變防疫政策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抗擊疫情是科學抗疫,這也是中央政府特別強調的」。

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近期的發言,則主要是透過研討會被報導。在優化防疫措施20條公布一週後,11月18日,他在「海南國際健康產業博覽會」上說,COVID-19病毒的致死率已經非常低,對人類造成的損害也在逐漸降低。至於中國的防控策略,「改變不了病毒變異帶來的極快傳播速度」。

12月3日,張文宏在中華醫學會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表示,走出疫情的關鍵,在於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建立免疫屏障。未來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於核檢清零,而是將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準。他建議在接種第3針疫苗加強針時,選擇異源接種,並呼籲展開第4針疫苗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