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穀倉效應2》:跳脫二元對立,擁抱多元視角,從人類學視角探索商業本質

【書評】《穀倉效應2》:跳脫二元對立,擁抱多元視角,從人類學視角探索商業本質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邰蒂鼓勵讀者培養「人類學視野」(亦即書名「Anthro-Vision」),學習用人類學思維去觀看世界,並擁抱多元視角,自己的視角可能很狹隘,惟有跳脫傳統二元對立的思想框架,才能看見事物的本質。

什麼是「人類學視角」?

本文要介紹的新書《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中文書名跟原文書名《Anthro-Vision: A New Way to See in Business and Life》有點不同,讀者可能想問什麼叫「Anthro-Vision」? 是一種觀看商業和人生的視角嗎?作者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是一位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畢業於劍橋大學,擁有人類學博士學位,並獲得過許多新聞或人類學領域的獎項。因其人類學背景,使她觀看商業的視角獨樹一格,她的文章在商業媒體中顯得特別有溫度,她總是想方設法平衡各方立場,不批判而客觀地分享其觀點。

以美國前總統川普為例,川普任內西方媒體不斷追蹤他的推特發文,國際新聞週期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閱聽人已經無法跟上,再也無法確定哪些新聞事件值得關注,加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使資訊同溫層越來越嚴重。針對這個現象,邰蒂就分享過一些實用看法,她知道自己處於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圈子,她的圈子對於川普嗤之以鼻,覺得川普的支持者都是鄉巴佬。邰蒂受過人類學訓練,雖然她也對川普的種種行為感到不解,但她不會立刻否定,而是開始去思考為什麼川普能跌破專家眼鏡贏得2016年大選? 究竟他的支持者都在想什麼呢?

邰蒂會放下心中陳見,敞開心胸去了解對方的真實觀點。她也呼籲讀者別畫地自限,每個人的意見都獨一無二,並無優劣之分,每個人的價值觀都受各自文化、社會習俗、家庭教育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在我眼中正確的事,在你眼中可能荒腔走板。邰蒂鼓勵讀者培養「人類學視野」(亦即書名「Anthro-Vision」),學習用人類學思維去觀看世界,並擁抱多元視角,自己的視角可能很狹隘,惟有跳脫傳統二元對立的思想框架,才能看見事物的本質。

學習從人類學視角看世界

邰蒂是一名很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擔任《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她接觸和訪談的很多對象都是國際知名的重要人物。美國總統、財富五百大CEO、華爾街高管們都是她的來賓或朋友。不過邰蒂能夠在一個國際財經媒體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除了她本身優秀的新聞專業,另一方面可能要歸功於她接地氣(down-to-earth),非常謙遜,完全沒有架子,如同她的文字,知識量豐富,卻親切的娓娓道來,本書共10章,每一章都可當作一篇長篇報導。

邰蒂是說故事的高手,她先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例子。第一章她分享自己進入人類學的契機,以及人類學這門學科的早期發展歷史。邰蒂寫道:「這些領域共通的特性就是研究者執著的好奇心。人類學家致力於窺視縫隙,沉浸於古怪之處,爬進世界各地的社會灌木叢裡。」她成長於1970年代陰鬱的倫敦郊區,並幻想著踏上冒險之旅,1989年進入劍橋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1991年前往中亞塔吉克進行田野調查,主題是塔吉克的婚禮儀式,試圖探究伊斯蘭文化跟共產主義之間是否有衝突?

20世紀人類學最常使用的其中一種研究方法叫作「民族誌研究法」,人類學家前往遙遠的聚落住在那裡,學習當地的語言和習俗,努力融入研究的群體,經過長時間的浸淫,再將觀察結果寫成民族誌出版。邰蒂驚奇地發現當地人其實在共產主義政府統治下,毫無違和地保留伊斯蘭傳統,這讓她深刻了解文化並不如表面上那麼二元對立,所以第一章取作〈不存在的文化衝突〉,人類學訓練使邰蒂具備廣角鏡頭,得以全景式觀察世間百態。

90年代蘇聯垮台後,以美國為首的新自由主義框架隨全球化擴展到全球,科技的日新月異也對人類社會產生根本性的衝擊,特別是網路和智慧型裝置的普及,讓世界變得更扁平,卻也更支離破碎。因此新時代的人類學家就顯得特別有意義,他們能夠對令人費解的社會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幫助社會大眾釐清這個時代的集體困惑。本書的其他章節基本上就是人類學如何應用於商業世界,畢竟商業主宰當今社會的一切活動,21世紀資訊無遠弗屆,已經沒有原始部落可供人類學家長期駐點研究,那人類學該何去何從呢?

將人類學應用於商業世界

自過去半個世紀,有一批人類學家逐漸將眼光投射到商業世界,上班族、勞動階級、高階經理人等群體,某種程度都像一個又一個部落,很適合當作研究的對象。本書收錄許多案例研究,例如歐美很多大企業,特別是矽谷科技公司希望打造出符合消費者的產品,便聘僱了不少人類學家進入企業貢獻所長。另一方面,有時候企業想要了解企業文化,也很愛雇用人類學家蹲點觀察,希望推動組織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人類學家對這種趨勢不以為然,批評投身於企業的同行背離了學術初衷,他們認為人類學研究不該服膺於資本主義。邰蒂對此倒是樂觀其成,人類學終於不再侷限於學院,而是走入主流視野,學問最終都要想辦法學以致用,人類學跟商業的結合不一定是壞事。邰蒂在書末寫了一封致人類學家的信,提到有些人類學家因為人類學訓練,不自覺養成反主流的氣質,但這種心態不見得是正向的,這也是一種知識盲區,需多加留意。

人類學可以成為新時代的好工具。以金融業為例,2008年金融危機的起因就是華爾街的部落主義,一小群人打著市場流動性的旗幟毫無節制的進行所謂的「金融創新」,發明高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在一些銀行家眼裡只有利潤,不在乎其他利害關係人,最終導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若金融從業人員能夠具備人類學視野,在他們眼裡,資本的流動或許就不再只是彭博終端機上跳躍的數字,而是關乎成千上億人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