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擬推垃圾「隨袋徵收」:可望從工業區試辦,垃圾分類自2023年4月起實施破袋稽查

基隆擬推垃圾「隨袋徵收」:可望從工業區試辦,垃圾分類自2023年4月起實施破袋稽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基隆市議會今年3月開始討論隨袋徵收議題,基隆市環保局長賴煥紘表示,將會先從源頭減量做起,因為隨袋徵收仍有許多問題要釐清,若要推行也會先以工業區為試辦單位。另外,基隆市環保局也制定未來目標,全市有42條垃圾車收運路線,每日每線垃圾量如果減少500公斤,一定能輕易達成20噸的減量目標。

基隆市議會於今(2022)年3月初召開臨時會議,初步討論垃圾隨袋徵收議題,據《中央社》報導,基隆市議員張淵翔認為基隆的垃圾量不斷增加,因為台北市與新北市陸續推行隨袋徵收,而基隆市至今仍尚未跟進,稽查人員就明確表示,鄰近居民常將圾垃帶來基隆丟,導致基隆市垃圾量「岌岌可危」。

對此,基隆市環保局局長賴煥紘當時表示,預計將會從源頭減量做起,不僅會遵行限塑政策、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推廣資源回收再使用,同時也會持續強化民眾對於垃圾分類的基本觀念,未來才會研擬垃圾隨袋徵收的可能性。

隨袋徵收面臨困難

許多基隆市議員紛紛要求基隆市政府跟進雙北,陳薇仲在質詢時強烈建議基隆市政府推行隨袋徵收,更直言若環保局無法自行評估,應該發包評估標案。王醒之也質疑環保局不進行具體研究的原因,「過去研究資料就顯示,使用專用垃圾袋不僅能減少市民月支出,還能降低總焚化量。」

然而該政策並非說推就能推,《中時新聞網》就引述賴煥紘說法,隨袋徵收攸關基隆市民的生活習慣,要改變仍要進行多方溝通。

不只如此,若垃圾袋費用比照雙北,那麼每年將需額外編列2億元的預算,用以補貼垃圾清運;倘若市政府不補貼,清運費用勢必會轉嫁給市民,推行力度將大打折扣。

因此,基隆市政府預計將以其他方式減少垃圾量,賴煥紘提到目前正計畫興建廚餘高速發酵場,他表示,若高速發酵場成功興建,民眾將不需再把生、熟廚餘分類,可以直接倒入回收桶,對民眾來說會非常方便。目前基隆主要回收熟廚餘,並標售給養豬戶作為飼料使用。

環保局委外分析利弊,隨袋徵收可能從工業區試辦

今年初,基隆市環保局還認為推行隨袋徵收仍需與市民多方溝通,不過在10月,就傳出環保局已委託顧問公司對隨袋徵收的利弊進行分析,根據《中央社》報導,預計2023年11月報告就會出爐,到時候基隆市環保局將會邀請專家商討,進一步評估政策推行的可行性。

賴煥紘也直言,雖然目前無法全面推動垃圾隨袋徵收,但環保局希望從工業區著手,現在正與工業區的協進會和服務中心溝通,未來會進行意願調查,若工業區願意配合,市府將會先針對工業區試辦。

從2002年起,台灣施行的限塑政策

事實上,台灣自從2002年起就開始對塑膠與免洗餐具進行有限度的使用,隨後在2013年至2017年,台北市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推出「環保兩用袋」,希望藉此減少塑膠袋使用量。

2018年,政府再度擴大管制範圍,要求麵包店、洗衣店及飲料店等7大類業者,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更擬定「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規劃未來10年漸進式的禁塑政策。

今年4月,環保署再度公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針對飲料店、便利超商、速食店、超級市場等地區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杯,若違反規定將處新台幣1200元至6000元罰鍰。經限期改善,仍未完成改善者,得按日連續處罰。

隨後,各地政府也紛紛推行「自備環保杯享折扣」的方案,就在今年12月,臺北市政府率先祭出「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杯」政策,其他縣市最晚必須於2024年底提出「限用一次性塑膠杯」期程。

基隆將分兩階段推廣垃圾分類,預計每天減少20頓圾垃量

為了落實垃圾分類,基隆市政府也預計明(2023)年上路「垃圾破袋稽查」政策,明年1月到3月是宣導期,4月起稽查,每個家戶的垃圾將被隨機抽驗,若發現任何違規事宜,將會依《廢棄物清理法》裁處1200元罰鍰。

《中時新聞網》引述賴煥紘說法表示,隨機破袋稽查是為了讓民眾養成資源回收的習慣,或許政策施行初期會造成民眾的不便,不過只要好好養成習慣,垃圾減量的目標就不是難事。

基隆市環保局也制定未來目標,期待明年政策上路後,每天能減少20頓垃圾量,賴煥紘補充,全基隆市有42條垃圾車收運路線,每日每線垃圾量如果減少500公斤,一定能輕易達成20噸的減量目標。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子恆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