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不敢,愛而無傷》:隔離,讓我遇見蔡璧名生命中的莊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個充滿風險與不測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而為」的時刻,有沒有一種「無為」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就享受生命當下的「不可奈何」與「不得已」?這些「不可奈何」的背後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與社會與自己的緣分?
這麼看來,我與那位「要出去工作」而破口大罵的女性其實無差,只是她將所執向外展露,而我把所執刺向了自己。
怎麼辦?
幸好,還是有莊子。
在「人間世」中,南伯子綦遊玩遊乎商丘,看見一棵大樹時,覺得與眾不同,然而該樹枝條七扭八扭、樹幹向外翻裂,舔一口樹葉,口腔潰爛;聞一聞氣味;三天三夜無法清醒,著實是一棵沒用的樹。南伯子綦卻讚嘆:「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生病前的璧名教授被系上師友間流傳:「聽說蔡璧名是不需要睡覺的,她的研究室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那時候覺得為了學習、研究醫家思想,熬夜熬得好光榮啊。在中文系,我上台講授先秦散文、《莊子》、醫家。晚上八點要到中醫老師家上課,十點上完課直接搭計程車到貓空盡力吸收所學...這麼一熬就熬到隔天中午十二點...」。這種常年「有所為」的生活看似讓作者獲得了盡責和用功的名聲,卻將自己搞得傷痕累累。
病後的她因為治療後的後遺症,所以「不太能去學校開會,不能參與諸多事務,也不能見到久未謀面的師友,但也因此擁有更多時間,開始練習瑜伽、打拳、投入寫作或做菜等原本無暇從事之事」。「你今天不夠格、不入流,所以有些工作不能做,你可能覺得自己沒用、是禍非福、屬凶非吉。可是從致力保全修養心身的神人看來,如果一個人擁有能夠避免容易疲憊過勞、耗損心身的殘缺,其實反而是非常吉祥的」。「正是因為不材、不合世用、不符合世俗價值,該異木才得以避免那些『棟樑之木』中道夭於斧斤而不能『終其天年』的命數」。
我反觀自己身上細小的變化——住進隔離點的這幾天,斑疹沒有再大面積的蔓延;沒有了社交不能說話之後咳嗽竟好了許多;多出來的休息時間用來做瑜伽緩解了近段時間以來的腰酸背疼;也獲得了長時間一直向外奔走而無法回到書桌前靜心閱讀的時間。
莊子——乃神人也!
這種足不出戶的「被動無為」的日子,不也是另一種賞賜嗎?
在這個充滿風險與不測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而為」的時刻,有沒有一種「無為」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就享受生命當下的「不可奈何」與「不得已」?這些「不可奈何」的背後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與社會與自己的緣分?這些「不得已」的背後,是不是一種讓我們懂得「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嘗死者乎」的含義?
如果我沒有被隔離,我想我只會被網絡上那些「強制轉運」的聲音而搞得心生怨懟,而聽不到轉運車上的大哥跟我分享他以前在看守所和那些被期待要「改過自新」的青少年成為朋友的哲學;更聽不到他安慰我說「沒關係,就當一次旅行」的隨遇而安。
如果我沒有被隔離,我想我只是被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憑什麼」充斥,不會感受到醫務人員這一年日日夜夜穿上隔離服帶上加厚口罩密不透風的閉悶,更感受不到她們在大早上把我敲門叫醒做核酸之後,感到非常不好意思讓我再去睡一會兒的溫柔。
如果我沒有被隔離,我想我收不到那位修養很好的女性口中在服務型場所工作的那個女孩子溫柔的訊息:好像好久沒有看見你了,你現在還好嗎?需不需要幫忙?
如果我沒有被隔離,我想我應該是不會在此時遇到璧名教授生命中的莊子了。
在轉運的那一天,車子要駛入隔離點的時候,一個即將要被隔離的老奶奶躺在了車庫前已經四個小時,她用語言反駁著生活的不公與突如其來,用身體在與那一天的雨夾雪對抗。
我心知,我沒有這樣的勇敢。
這樣不會傷了自己嗎?這樣用盡全身力氣的反抗,會不會感冒?會不會發燒?會不會落下後遺症?會不會痛?
是否不生氣,也是接納他者聲音的另一種方式?
是否不反抗,也是一種走進他/她人生命的機會?
是否無為,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照顧?
我剝了一顆剛送到門邊的橘子,坐在橙色燈光下的淺藍色椅子上,上面放著兩個軟蓬蓬的白色枕頭。頭頂上的空調將書桌上橘子皮的香氣和暖風一起鼓動到我的鼻尖和臉頰,陽光徐徐地在我的右後方升起,正在打字的螢幕在光中逐漸黯淡模糊,似乎在讓我停下手裡的任務。我打開了森林系音樂,摘下了眼鏡。
這是不是「人人好人,事事好事,日日好日」?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