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隆《有時候我會想起你,然後想起自己》:人生開始走向「斷捨離」的減法之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為知名經紀人兼出版人自轉星球文化社長黃俊隆,繼以全校最老的留學生之姿,遠赴紐約逐夢,寫下《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人生告白後的最新出版作品。藉由對過往成長歲月之深情凝視,寫下人生45個不同階段的溫暖故事。
文:黃俊隆
人生減法練習
有些事要徹底覺悟,總是必須在一定的年紀、有了深刻的歷練後。
人生從來都是無可奈何的選擇題。
年少時,不需要選擇,只需照著大人安排,偶爾不如己意時便隨意哭鬧,要這要那,對物質與心理的填補,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那時的人生是加法:不斷伸手向世界招攬、盲目地餵食自己。
直到有天,突然開始思考起許許多多事物存在的真正意義,包含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情感與價值等,人生才開始走向「斷捨離」的減法之旅。
幾年前出版《孫大偉的菜尾與初衷》一書,講述他三十三歲時,入行廣告第一天就立下的「莫忘初衷,全力以赴」這份自我期許,以及當人生來到菜尾,也就是我們時下流行稱之為「大叔」的年紀,對於過往人生有什麼樣不同的檢視與惕勵。
出版過程中,我們經常聊及他當時的人生心境,印象最深的約略是「人生至此,身邊所擁有的那些物質物品,跟人生一樣都已變成菜尾,卻難免因為戀舊而不忍割愛。但仔細想想,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都要走了,還在人世留下這麼多東西給後人添麻煩,又何必呢?」因此,若友人喜歡他手邊某樣東西,他經常就慨然相贈。
當時,我還不大能懂得那對物豁達的心情。
直到近日,再度重拾年少樂趣,回頭繼續學起電吉他。我的吉他老師是個資深知名樂手,平日常與藝人巡迴世界各地演出。我幼時至今,一直都希望能夠有把搖滾經典名琴「Fender Stratocaster」的系列電吉他。某日,隨口問起手邊有不少電吉他的他:「老師,你有沒有不用的Fender Stratocaster的琴可以賣我?」沒想到他竟不假思索,一口便答應。
我問他怎麼會願意割愛,他說:「到了這個年紀,我常常想,即使每天彈,留下的這些吉他再怎麼彈,還能夠彈多久?不如只留下真正常用的幾把就好。」
若是年少時期,我大概只會這樣世故地質問起他:「怎麼可能?那一定是你跟這把琴的感情不夠深,沒有捨不得的記憶,不然怎麼可能捨得割愛?」
如今,我自己也來到不惑之齡,似乎漸漸能懂得歷經年歲後,看待物與人關係的人生思辨。
人會隨著年歲增長逐漸懂得放下與捨棄,多少來自面對不時突如其來,生離死別的焦慮與徹悟。
某個深夜凌晨二時許,強烈的下腹疼痛逼使著我深夜獨自一人進醫院掛急診。
深夜的急診室異常寂靜,候診室座椅上等候的病患,臉上都復刻著相似的痛苦與焦急。「我已經痛到受不了,能不能讓我盡快就診?」掛完號,我用虛弱的語氣拜託護士。當然,終究也只能在候診室裡乾等。
等到終於喚到我的名字,我全身癱軟地趴在病床上,接受醫生檢查問診。幾分鐘後,人生第一次躺在移動式的醫院單架床上。醫護人員將我的衣物、隨身物品收拾至床邊,我只能懷著忐忑心情接受接下來一切的安排。
在狹小靜默的醫院通道,左彎右拐,醫護人員準備將我推進X光室。
「我什麼都不要了,全都還你,拜託你讓我回家。」短短百公尺不到的距離,躺在病床上的我,在心裡不知對著誰,不斷地懇求吶喊。「能否自己爬到那張床?」醫護人員問。「我已經痛到完全沒有力氣,但盡量試試。」
費了一番功夫,我終於自己換躺到冰冷的X光床上。
強烈的疼痛不安,加上等待未知的醫療審判,迫使腦中不停浮現各種人生前所未有的念頭。前一秒鐘想著:「我還有好多事沒做啊!」下個轉念又彷彿,「人生已沒什麼不能放棄的了。」
終於,檢查報告出爐,沒有明確立即的嚴重問題,只領了紓緩疼痛的藥物後就放行返家,待白天再回醫院進一步深入複診。
就這樣,我也意識到,很快,自己就要來到吉他老師口中「再彈也彈不了多久」的年紀。人生已不再是想得到多少,而是慢慢學習懂得放下與失去。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有時候我會想起你,然後想起自己》,時報出版
作者:黃俊隆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從前的你很好,現在的我好嗎?
――感謝過去的你,讓我終能成為自己。
從童年到青春;從離家到立業;從魯蛇到成名在望
45個不同角色故事的你,刻畫出時光悠悠中的珍藏物語。
人生不管走到什麼階段,我們總有各自不同的迷惘與難題,於是,不時懷念起往日許多不同時光中的你――還未變得世故的你;曾經緊抓微小希望過活的你;不想來不及出發的你⋯⋯那些你,經歷過錯過與遺憾;陪伴與離開,成就了現在最完整真實的你。
有時,誰都忍不住自我質問——從前的你很好,現在的我好嗎?
來自過往不同時光片刻的你,就像一面面鏡子,疊映出如今真實的自我輪廓。回望過去,誰都該珍惜、感謝那些人生中不同角色扮演與難題淬鍊。現在的自己,就算沒能成為兒時想像的樣子,仍舊是時光悠悠流逝後,歲月最真珍貴的饋贈——長大後,沒能成為兒時希望的你,真的沒關係啊。
本書為知名經紀人兼出版人自轉星球文化社長黃俊隆,繼以全校最老的留學生之姿,遠赴紐約逐夢,寫下《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人生告白後的最新出版作品。藉由對過往成長歲月之深情凝視,寫下人生45個不同階段的溫暖故事,遍及成長文學、旅遊文學、運動文學……等多元類型面向,同時深獲各界知名創作者——包含音樂人1976主唱阿凱、李欣芸、陳綺貞、陳珊妮、黃韻玲;作家李桐豪、房慧真、孫梓評、陳又津、陳雨航、郭強生、傅月庵、劉克襄、蔡素芬;球評曾文誠、文化評論家詹偉雄、演員謝盈萱以及世界球后戴資穎等,難得一同聯手共鳴推薦。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