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魔人是天生的嗎?陽明交大鄭雅薇從社會神經科學探討「道德感」

道德魔人是天生的嗎?陽明交大鄭雅薇從社會神經科學探討「道德感」
Photo Credit: 鄭雅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公眾會以犯罪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來衡量罪行是否重大,法官判決是否公平。這時人們腦中的「道德感」是怎麼運作的呢?這種道德感是與生俱來的嗎?

鄭雅薇分析道:「反應時間差異大的人啟動比較多是腦內的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的部分。反應時間差異小的人啟動的比較多是前額葉皮質區,屬於理性思考的部分。這個實驗結果,讓大家知道,道德不是一個情境的差異而已,個體之間也存在差異,個體在做出道德判斷時所啟動的情緒、理性的機制也有所不同。」

道德感是否會被影響?能否被訓練?

由此,筆者產生一個延伸的問題是,當人們知道自己正在被觀察時,會否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呢?鄭雅薇指出:「僅有會做出理性判斷、較有彈性的人,會因為有人觀察而改變自己的做法。」

不過鄭雅薇進一步提到,有可能存在某種方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道德選擇:「所以接下來我們想要探究,以人為的方式進行腦部刺激,需要放在腦部哪一個位置可以讓人做出不同道德選擇。」

鄭雅薇與其團隊嘗試過穿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簡稱tDCS)在受試者右邊顳葉頂葉交界處部位進行刺激,穿顱直流電刺激促進或抑制腦中右邊顳葉頂葉交界處的活動,觀察反應時間大的人和反應時間小的人會有什麼不同道德抉擇。

鄭雅薇強調,兩種人在不同的狀況下,可能有不同的優勢展現,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正義魔人,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隨情境調整的道德變色龍。

一般大眾所遵循的道德規範,都是自由心證的,可能因此產生許多不必要的人際誤會和摩擦。從鄭雅薇的研究也許可以提供給我們另一種思考途徑,即使在客觀的數據、科學的測量之下,能得出「道德」的相對值,但對人們在情境之中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他做出了怎樣的判斷與決定,也都有必要列入考量。

誠如鄭雅薇提及:「如果我們理解一個人,能從他的環境脈絡出發,稍微放下一些主觀的想法、歸因的偏見,也許我們看到的感受,將會更加貼近事實。」

本文經人文.島嶼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每個人都有道德感嗎?陽明交大鄭雅薇從社會神經科學探討「道德感」

研究來源

  • 鄭雅薇(2008-2009)。同理心的神經生理機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 鄭雅薇(2016)。從社會神經科學探究正義感一致性之個別差異。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 鄭雅薇(2017)。從社會神經科學探究內隱道德態度之個別差異。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 鄭雅薇(2019)。探究道德決策之時空動態的發展與老化。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