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的幽靈》:台灣報業非但沒有幫助凝聚社會共識,反而為撕裂與認同危機推波助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巴黎「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新聞自由排行榜,臺灣近年來穩居43名上下(2022年為38名)。該組織年度報告指出,沒有證據顯示臺灣政府干預媒介自由,但政治上藍綠陣營極化對立,媒介只顧搶新聞,疏於求證,專業素質不高,誠為臺灣新聞自由的隱憂。
文:李金銓
市場與意識光譜的重組
本世紀初,報業版圖又有一變。2003年,走性和暴力聳動路線的《蘋果日報》,從香港挾鉅資登陸台北,市場搶奪戰更形白熱化。《蘋果日報》搬來香港粗野出格的風格,在台灣異軍突起,顛覆台灣報業溫吞的遊戲規則,得以呼風喚雨達十餘年。該報公然藐視傳統中國文人愛唱高調的虛矯身段,也沒有知識人自鳴清高的包袱,自詡不扮高尚,一切向市場看齊。它公然放出「狗仔隊」,橫衝直闖,不斷揭發政壇弊案,偷窺名人隱私,製造社會爭議,其他貌似斯文的競爭對手瞠乎其後,想學都學不像。
在香港,《蘋果日報》旗幟鮮明地支持泛民主派,黎智英在財務上大力資助泛民主派和個別政治人物,高調對抗中共和親共的特區政府—他之所以這樣有恃無恐,反潮流,正因為他篤信香港50年不變的諾言,而且他高舉反共的招牌更使《蘋果日報》在恐共的環境下獨樹一幟,造成市場上的成功(見第十一章)。
相較之下,台灣的民主政治基礎已立,兩黨輪替執政成慣例,《蘋果日報》毋須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選邊站。該報前總主筆卜大中(2019:113)透露,黎智英對社論路線只有兩點要求,一是支持民主(即反共),二是反對台獨(因為怕帶來戰爭)。因此,該報遊刃有餘,自由度很大,站在中間的寬廣腹地向藍綠開弓,不像《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必須固守意識形態的防火牆,以維護特定政治同溫層的向心力(Liu, 2014)。
台灣《蘋果日報》在巔峰時期,年淨利高達新台幣7億到8億元,委實給傳統大報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些勢單力薄的報紙應聲而倒。黎智英還不滿足,企圖進軍電視,詎料《壹電視》申請執照未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審查,每月運作虧損達新台幣1億元,財務負擔巨大。
然而,壓倒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想不到竟是頓然從莫名處冒起的數位媒體和手機,迅速蔚為風潮。黎智英對市場的嗅覺非常靈敏,第一時間就預感必將撼動整個報業市場,果不其然,《蘋果日報》不出幾年眼看銷路和廣告直直滑落(卜大中,2019:121-122)。該報無法及時停損,又找不到適當的買家,燦爛過後,終於2021年在一片嘆息聲中黯然落幕。回顧2003年《蘋果日報》在台灣創刊時碰到SARS肆虐,2021年關閉時又值新冠肺炎肆虐,其興也驟,其衰也急,寧非造化弄人?
整體來看,港台兩地的《蘋果日報》血脈相連,台灣《蘋果日報》的關閉自有其經濟考慮,但中國當局頒布香港《國安法》(2020年)也引發連鎖效應。就在2021年,黎智英成為第一個以香港《國安法》被捕、判刑入獄、殺雞儆猴的報人,資產轉移落空,銀行戶口亦遭凍結,等於切斷報紙的資金流動,香港《蘋果日報》回天乏術,只有被迫關閉一途(見第十一章)。香港最重要的反共輿論平台於焉陣亡。
香港法院命令《蘋果日報》清盤,黎智英的美籍特別助理賽門警告,倘若台灣《蘋果日報》的數據庫和資料檔因此流入中方之手,或出現於維基解密網上,恐將有危及國家安全和政局穩定之虞。台灣政府文化部明令台灣媒介機構的數據不許輸出。
這裡尚須補述《中國時報》產權轉手,大幅度改寫了台灣媒介的政治生態和言論版圖。《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在報禁解除初期野心勃勃,大量投資,延攬人才,除了《自由時報》以重金殺出血路,其他躍躍欲試者無不鎩羽而歸。
本世紀初,《蘋果日報》新興勁敵過海來台加入戰局,順風順水,給台灣傳統的報紙帶來很大的壓力。之後,報業的黃金時代逐漸過去,廣告先被有線電視蠶食,報業市場萎縮而競爭加劇;更致命的則是免費網路新聞的出現,消息鋪天蓋地,唾手可得,簡直就像海嘯般掃蕩報紙的生計來源。《蘋果日報》最後出售未成。
《聯合報》報系幸有強大的房地產投資撐住,但封掉了《民生報》和《中國論壇》,最後連《聯合晚報》也命運不保。
《中國時報》報系沒有這麼好運,余紀忠逝世以後家族經營不善,嚴重虧損,尤因購買美國雷曼兄弟的股票,在一場全球金融危機中毒,而致血本無歸。該報撐不下去,只能拋在市場求售。
《蘋果日報》順境時,黎智英屬意承購《中國時報》,而且已談到最後階段,幾乎成定局,冷不防半路殺出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蔡衍明有大陸國台辦的加持,開價比黎智英更高,以致捷足先登。《中國時報》於2008年易手,中時集團更名為「旺旺中時集團」(簡稱旺中集團)。(作者特別聲明:本書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不屬於旺中集團。)
翌年,蔡衍明從《中時》集團買下中國電視和中天電視。他繼續積極尋求其他併購的機會,儼然企圖打造一個新的媒介王國,引起關注新聞自由的公民團體高度警戒。2011年,蔡衍明聯合本地媒介大亨,企圖併購中嘉有限電視系統(占台灣有限電視三成),學界、青年團體和公民團體聯合發起反壟斷抗爭活動,併購案最後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否決。
旺中集團啟動屬下眾多媒介,攻擊NCC以及參與反壟斷運動的學者。蔡衍明覬覦黎智英的壹電視已有時日,但他的併購案終在各方的壓力下破局(薛化元、楊秀菁、黃仁姿,2021:219-221,233-237)。蔡衍明爭議不斷,他從中時集團購買的中天電視,多年來未能落實新聞專業的要求,不斷遭民眾投訴,屢次違規被罰款,2020年更換執照時未能通過NCC的評鑑,被迫從有線電視頻道下架(林照真,2022a:162-163)。中天向法院提起訴訟失敗。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