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聞自由的幽靈》:台灣報業非但沒有幫助凝聚社會共識,反而為撕裂與認同危機推波助瀾

《新聞自由的幽靈》:台灣報業非但沒有幫助凝聚社會共識,反而為撕裂與認同危機推波助瀾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巴黎「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新聞自由排行榜,臺灣近年來穩居43名上下(2022年為38名)。該組織年度報告指出,沒有證據顯示臺灣政府干預媒介自由,但政治上藍綠陣營極化對立,媒介只顧搶新聞,疏於求證,專業素質不高,誠為臺灣新聞自由的隱憂。

文:李金銓

市場與意識光譜的重組

本世紀初,報業版圖又有一變。2003年,走性和暴力聳動路線的《蘋果日報》,從香港挾鉅資登陸台北,市場搶奪戰更形白熱化。《蘋果日報》搬來香港粗野出格的風格,在台灣異軍突起,顛覆台灣報業溫吞的遊戲規則,得以呼風喚雨達十餘年。該報公然藐視傳統中國文人愛唱高調的虛矯身段,也沒有知識人自鳴清高的包袱,自詡不扮高尚,一切向市場看齊。它公然放出「狗仔隊」,橫衝直闖,不斷揭發政壇弊案,偷窺名人隱私,製造社會爭議,其他貌似斯文的競爭對手瞠乎其後,想學都學不像。

在香港,《蘋果日報》旗幟鮮明地支持泛民主派,黎智英在財務上大力資助泛民主派和個別政治人物,高調對抗中共和親共的特區政府—他之所以這樣有恃無恐,反潮流,正因為他篤信香港50年不變的諾言,而且他高舉反共的招牌更使《蘋果日報》在恐共的環境下獨樹一幟,造成市場上的成功(見第十一章)。

相較之下,台灣的民主政治基礎已立,兩黨輪替執政成慣例,《蘋果日報》毋須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選邊站。該報前總主筆卜大中(2019:113)透露,黎智英對社論路線只有兩點要求,一是支持民主(即反共),二是反對台獨(因為怕帶來戰爭)。因此,該報遊刃有餘,自由度很大,站在中間的寬廣腹地向藍綠開弓,不像《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必須固守意識形態的防火牆,以維護特定政治同溫層的向心力(Liu, 2014)。

台灣《蘋果日報》在巔峰時期,年淨利高達新台幣7億到8億元,委實給傳統大報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些勢單力薄的報紙應聲而倒。黎智英還不滿足,企圖進軍電視,詎料《壹電視》申請執照未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審查,每月運作虧損達新台幣1億元,財務負擔巨大。

然而,壓倒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想不到竟是頓然從莫名處冒起的數位媒體和手機,迅速蔚為風潮。黎智英對市場的嗅覺非常靈敏,第一時間就預感必將撼動整個報業市場,果不其然,《蘋果日報》不出幾年眼看銷路和廣告直直滑落(卜大中,2019:121-122)。該報無法及時停損,又找不到適當的買家,燦爛過後,終於2021年在一片嘆息聲中黯然落幕。回顧2003年《蘋果日報》在台灣創刊時碰到SARS肆虐,2021年關閉時又值新冠肺炎肆虐,其興也驟,其衰也急,寧非造化弄人?

整體來看,港台兩地的《蘋果日報》血脈相連,台灣《蘋果日報》的關閉自有其經濟考慮,但中國當局頒布香港《國安法》(2020年)也引發連鎖效應。就在2021年,黎智英成為第一個以香港《國安法》被捕、判刑入獄、殺雞儆猴的報人,資產轉移落空,銀行戶口亦遭凍結,等於切斷報紙的資金流動,香港《蘋果日報》回天乏術,只有被迫關閉一途(見第十一章)。香港最重要的反共輿論平台於焉陣亡。

香港法院命令《蘋果日報》清盤,黎智英的美籍特別助理賽門警告,倘若台灣《蘋果日報》的數據庫和資料檔因此流入中方之手,或出現於維基解密網上,恐將有危及國家安全和政局穩定之虞。台灣政府文化部明令台灣媒介機構的數據不許輸出。

這裡尚須補述《中國時報》產權轉手,大幅度改寫了台灣媒介的政治生態和言論版圖。《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在報禁解除初期野心勃勃,大量投資,延攬人才,除了《自由時報》以重金殺出血路,其他躍躍欲試者無不鎩羽而歸。

本世紀初,《蘋果日報》新興勁敵過海來台加入戰局,順風順水,給台灣傳統的報紙帶來很大的壓力。之後,報業的黃金時代逐漸過去,廣告先被有線電視蠶食,報業市場萎縮而競爭加劇;更致命的則是免費網路新聞的出現,消息鋪天蓋地,唾手可得,簡直就像海嘯般掃蕩報紙的生計來源。《蘋果日報》最後出售未成。

《聯合報》報系幸有強大的房地產投資撐住,但封掉了《民生報》和《中國論壇》,最後連《聯合晚報》也命運不保。

《中國時報》報系沒有這麼好運,余紀忠逝世以後家族經營不善,嚴重虧損,尤因購買美國雷曼兄弟的股票,在一場全球金融危機中毒,而致血本無歸。該報撐不下去,只能拋在市場求售。

《蘋果日報》順境時,黎智英屬意承購《中國時報》,而且已談到最後階段,幾乎成定局,冷不防半路殺出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蔡衍明有大陸國台辦的加持,開價比黎智英更高,以致捷足先登。《中國時報》於2008年易手,中時集團更名為「旺旺中時集團」(簡稱旺中集團)。(作者特別聲明:本書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不屬於旺中集團。)

翌年,蔡衍明從《中時》集團買下中國電視和中天電視。他繼續積極尋求其他併購的機會,儼然企圖打造一個新的媒介王國,引起關注新聞自由的公民團體高度警戒。2011年,蔡衍明聯合本地媒介大亨,企圖併購中嘉有限電視系統(占台灣有限電視三成),學界、青年團體和公民團體聯合發起反壟斷抗爭活動,併購案最後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否決。

旺中集團啟動屬下眾多媒介,攻擊NCC以及參與反壟斷運動的學者。蔡衍明覬覦黎智英的壹電視已有時日,但他的併購案終在各方的壓力下破局(薛化元、楊秀菁、黃仁姿,2021:219-221,233-237)。蔡衍明爭議不斷,他從中時集團購買的中天電視,多年來未能落實新聞專業的要求,不斷遭民眾投訴,屢次違規被罰款,2020年更換執照時未能通過NCC的評鑑,被迫從有線電視頻道下架(林照真,2022a:162-163)。中天向法院提起訴訟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