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民進黨為何慘敗(中):如果民進黨在內政上只是更像國民黨,那在地方選舉有何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保護台灣對抗中國,台灣人可以做出犧牲:為了穩定不該過多批評民進黨政府、接受了工資不應該上漲太多的說法。但隨後,他們看到企業利潤繼續增加,物價漲到他們的工資跟不上,被迫掙扎著用微薄的薪水買房。因此,選民不再願意民進黨找藉口。
如果中國威脅對選民的影響減少,那真正決定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是什麼?選民關心的議題是什麼?
其一,自1997年以來,基本工資一直停滯不前,一直停滯到2008年總統大選前一年,整整十年。(見下圖中間的平線)。由於工資停滯,台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工資增加損失,儘管蔡政府試圖提高基本工資,但它仍然沒有趕上如果台灣的基本工資沒有停滯不前,它本可以增加到的基本工資。

在今年9月立法院預算辯論之前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台灣人被問及他們最關心的首要議題。經濟排在首位,74.4%的人期望政府優先改善高房價問題,而73.2%的人指出穩定物價波動是,他們在經濟類別下最關心的問題。
排在第二的是治安,其中59.1%的人強調強化社區安全網是他們在這一類別中的第二大擔憂。
排在第三的是社會福利。
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房價高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80%以上的人都關心這個問題。
正如我之前所寫,台灣的房價在過去十年中急劇上漲,尤其是在過去兩年中飆升。台灣的房價也成為發達國家中增加最快的國家之一,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昂貴的國家之一。

雖然蔡英文總統的基本工資增加速度快於她的兩位前任總統,但今年的消費物價持續上漲,平均實際工資卻下降了。
與生活成本相比,台灣的基本工資是發達國家中最不足以滿足其生活成本的國家之一。

台灣今年年底人均GDP有望超過韓國和日本,民進黨政府喜歡吹噓人均GDP增加,但事實上與其他兩個國家相比,台灣的基本工資和薪資中位數僅佔其人均 GDP 的一小部分。
雖然台灣的人均GDP有望與韓國和日本持平,但明年台灣的基本工資只會增加到新台幣2萬6400元,不到韓國的60%和日本的三分之二。

台灣基本工資僅佔人均GDP的28.77%,而韓國和日本的基本工資分別高達人均GDP的53.07%和44.79%。
事實上,由於台灣的基本工資停滯不前,其基本工資已從1988年佔GDP的51.90%下降到今天的不到30%,而韓國從18.96%增加到50%以上,日本從30%左右增加到45%。
灣要與今天的日韓相提並論,基本工資應該在4萬到4萬5000元左右,但事實上,台灣有一半的勞工連這個薪資都沒有。
韓國和日本將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濟增加返還給勞工,而台灣卻返還越來越少,而該國的大部分經濟增加反而進入了企業的利潤。

由於台灣的基本工資增加太慢,台灣的薪資中位數也無法增加得更快。台灣的薪資中位數其實緊跟基本工資的漲幅,因為基本工資低迷,其他收入層級的勞動者也很難看到更高的加薪幅度。
從下圖可以看出,從2012年到2020年,台灣基本工資從1萬8780元漲到2萬3800元,薪資中位數從3萬7833元漲到4萬1750元。不過,近十年來,基本工資與中位數的差距一直維持在新台幣1萬8000元至1萬8500元左右,可見薪資中位數是否增加,取決於基本工資調整的快慢。

台灣一些消費品如雜貨、牛奶等,價格更是在全球的昂貴前段班,進一步壓低了台灣的工資價值。

結果,由於工資低迷,台灣國內家庭收入和消費在過去幾十年停滯不前。

與韓國相比,台灣國內消費的停滯更為明顯。雖然台灣的家庭消費曾經高於韓國,但由於工資停滯不前,台灣的家庭消費已經回落。
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與韓國相比,台灣在衣著鞋襪及服飾用品的家庭消費支出,自1997年基本工資開始停滯以來已經大幅下降。

更糟糕的是,由於消費放緩,一些行業的利潤也停滯不前,這導致國內經濟也放緩。在下圖中可以看出,由於國內消費停滯,批發及零售業的利潤也趨於平緩。

由於工資、國內消費和利潤增加停滯不前,與其他經濟增加水平相近的發達國家相比,台灣經濟在過去幾十年中增加最慢。

鑑於台灣人,尤其是青年最關心的是高房價和通貨膨脹,再加上工資停滯,難怪他們幻滅,青年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感更大。
居住正義和基本工資「夢想數字」的跳票
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選民用選票將民進黨送入總統府,這群在2014年地方選舉就支持民進黨的選民期待更多。但最後,雖然2020年大選他們還是迫不得已把票投給民進黨,但2018年和2022年的地方選舉,選民顯然對民進黨沒有信心。
雖然民進黨是在反對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的背景下上台的,但它似乎並沒有在台灣人關心的其他問題上創造一個可行的平台。從民進黨和蔡總統在今年地方選舉最後一天的競選活動中,只能依靠中國的威脅來拉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蔡英文剛當選總統時曾經承諾解決高房價問題,2016年承諾8年增建20萬套社會住宅,但台灣至今只有2萬3252套社會住宅。
蔡總統承諾要提高青年人的薪金,甚至說她的夢想數字的基本工資是新台幣3萬元,但時任副院長施俊吉提出,到2024年,將每月基本工資提高6%至8%,將月基本工資提高至3萬元,卻被置之不理。
相反的,明年台灣基本工資僅達新台幣2萬6400元,仍有23.03%的台灣勞工收入低於新台幣3萬元。到蔡總統離任時,若要將基本工資提高至新台幣3萬元,則需要在2024年提高14%,而民進黨政府並不願意這樣做。
這些問題,或許就是選民因此決定不投給民進黨的部分理由,讓他們在今年的地方選舉中嚴懲民進黨。
“2022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相關議題
- 2022-12-13 在士林北投,選上第一屆只能當好運撿到,能撐到連任才是真正的議員
- 2022-12-10 【2022九合一選舉】嘉義市長候選人政見發表:李俊俋提「三心二箭」,黃敏惠以十大旗艦計畫爭取連任
- 2022-12-09 從數據看民進黨為何慘敗(中):如果民進黨在內政上只是更像國民黨,那在地方選舉有何用?
- 2022-12-08 從數據看民進黨為何慘敗(上):為什麼地區每戶平均所得越高,民進黨的得票率越低?
- 2022-12-07 九合一選後談小黨的政治現實與未來:資訊零碎化、犬儒化,沒有人能真正操控輿論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