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十條」防疫措施:未提堅持清零,終於可居家隔離,網友雀躍與焦慮

中國「新十條」防疫措施:未提堅持清零,終於可居家隔離,網友雀躍與焦慮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新十條」無疑已向放寬管控走前一步,但當局並未說明是否放棄「動態清零」,恐怕將造成一定的混亂。

中國政府在稍早前「二十條」的基礎上發佈十條進一步放寬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措施規定,其中包括首次明確將強制集中隔離改為具備條件可居家隔離;以絕對的用詞稱「嚴禁以各種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單元門、小區門」。

中國國務院星期三(12月7日)發佈的公告並未再提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要求不得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等。

中國在11月發佈「二十條」疫情管理優化措施後,疫情呈反彈趨勢,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一處被封控住宅區的大火更引發了上海等地的大規模抗議,民眾反對維持「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各種限制人身自由作為。

不過,國務院的這份公告並未提及放寬入境隔離檢疫。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言人米鋒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對於有關入境人員管理等「外防輸入」措施是否放寬這一問題,當局「將依法依規逐步推進」。

中國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談論「新十條」措施的記者會上說:「目前,變異株致病力和毒力明顯減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種率已超過90%,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明顯提升。」

「這次的優化……是防控政策持續優化的舉措,通過加強全人群特別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種,加強藥物和醫療資源的凖備等,進一步提升防控能力,為今後繼續優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終戰勝疫情提供條件和保障。」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教授(Prof Steve Tsang)接受《BBC》採訪時說:「(發佈新規定的)時機頗明確地說明這是針對一個多星期以前的示威所作出的協調回應之一。」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新十條」無疑已向放寬管控走前一步,但當局並未說明是否放棄「動態清零」,恐怕將造成一定的混亂。

金冬雁對《BBC中文》說:「最重要的是思想上比較混亂,第二是理念沒跟大家講清楚,上邊想做什麼,下邊不知道。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曾銳生教授則說,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動態清零」視為在其領導下,中國相比於西方存在著制度優越性的證明。沒有人能勸阻習近平放棄「動態清零」,他也不會聆聽民間沮喪的聲音。中國政府官員也寧可宣稱COVID-19流行變種Omicron的致病性減弱,情況有變,因而改善了政策,而非承認他們決策出錯。

「新十條」內容

這份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名義發佈的公告明確:

  1. 按樓棟、單元、樓層、住戶劃定高風險區,不得隨意擴大到小區、社區和街道、鄉鎮等區域。不得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
  2. 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範圍、減少頻次;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
  3. 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也可自願選擇集中隔離收治。
  4. 落實高風險區「快封快解」。連續5天沒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風險區,要及時解封。
  5. 各地藥店要正常運營,不得隨意關停。不得限制群眾線上線下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處方藥物。
  6. 加快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按照「應接盡接」原則,聚焦提高60至79歲人群接種率、加快提升80歲及以上人群接種率;各地可採取激勵措施,調動老年人接種疫苗的積極性。
  7.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摸清轄區內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腎病、腫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推進實施分級分類管理。
  8. 非高風險區不得限制人員流動,不得停工、停產、停業。將醫務人員、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電氣暖等保障基本醫療服務和社會正常運轉人員納入「白名單」管理。
  9. 嚴禁以各種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單元門、小區門,確保群眾看病就醫、緊急避險等外出渠道通暢。推動建立社區與專門醫療機構的對接機制,為獨居老人、未成年人、孕產婦、殘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醫便利。強化對封控人員、患者和一線工作人員等的關心關愛和心理疏導。
  10. 沒有疫情的學校要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校園內超市、食堂、體育場館、圖書館等要正常開放。有疫情的學校要精凖劃定風險區域,風險區域外仍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生活等秩序。

公告稱,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制定的「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落實情況「取得積極成效」,「新十條」旨在「進一步優化落實疫情防控措施」。

相比於「二十條」,「新十條」並未提及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放寬管理。

「新十條」重申,「堅決糾正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等做法,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抓嚴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金冬雁教授對《BBC中文》評論說,此前像查驗健康碼等措施流於擾民、低效,「新十條」的主要作用是把這些「不太有效,甚至是無效」的防疫措施刪除。

「許多地方根本就沒有疫情,卻一天到晚拼了命在做檢測,把資源都浪費掉。根本上它要是用些許資源去給老人打疫苗,去多買點抗病毒藥,那其實整個國家都會十分安全。」

「新十條」公布前,地方政府「超前部署」

重慶市南岸區居民在一炸串攤選購食品(新華社圖片2/12/2022)

Photo Credit: Xinhua / BBC News

一些地方政府在國務院公布「新十條」前已自行鬆綁。

「新十條」公布後,一些主要機關與企業馬上宣佈放寬對應政策。其中,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宣佈,即日起乘火車不再查驗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上海迪士尼樂園宣佈自星期四(8日)起恢復對外開放,並稱此舉「標誌著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全面恢復運營」。

而在國務院聯防聯控綜合組公布「新十條」前,一些地方率先放寬其防控措施。金冬雁教授形容,「下邊的做法早已超越上邊」。

例如,山東已在星期一(5日)凌晨起停止在居民乘車、進公共場所時查驗核酸和健康碼,取消「落地檢」,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類藥品不需實名登記和做核酸檢測。廣東深圳同日宣佈,全市社區小區、辦公場所、餐飲商超及各類公共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憑健康碼綠碼、掃場所碼進入。

同樣在星期一,浙江杭州、寧波、溫州、台州四市同時宣佈類似措施,並宣佈不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實行「願檢盡檢」,繼續提供便民檢測服務。

抖音、微博與微信上還在廣泛流傳著一條據稱是中共四川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工委書記巫全根宣佈「萬人方艙醫院建設項目」取消,工地人員歡呼的影片。不過此事目前未見有任何官方通報,《BBC》也無法核實有關影片真偽。


雀躍與焦慮

「新十條」落地,換來不少中國網友歡呼和慨嘆。

一位新浪微博使用者說:「終於等到你。」另一位說:「再也不用擔心羊了(檢測陽性)或者密接被拉走了。」

又一位網友說:「終於……COVID-19欠我的三年大學生活誰來還我!」

但也有網友擔憂地說:「這也加速得太快了吧?」甚至斷言:「醫療擠兌、大面積老年人感染,馬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