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十條」防疫措施:未提堅持清零,終於可居家隔離,網友雀躍與焦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新十條」無疑已向放寬管控走前一步,但當局並未說明是否放棄「動態清零」,恐怕將造成一定的混亂。
中國政府在稍早前「二十條」的基礎上發佈十條進一步放寬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措施規定,其中包括首次明確將強制集中隔離改為具備條件可居家隔離;以絕對的用詞稱「嚴禁以各種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單元門、小區門」。
中國國務院星期三(12月7日)發佈的公告並未再提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要求不得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等。
中國在11月發佈「二十條」疫情管理優化措施後,疫情呈反彈趨勢,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一處被封控住宅區的大火更引發了上海等地的大規模抗議,民眾反對維持「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各種限制人身自由作為。
不過,國務院的這份公告並未提及放寬入境隔離檢疫。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言人米鋒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對於有關入境人員管理等「外防輸入」措施是否放寬這一問題,當局「將依法依規逐步推進」。
中國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談論「新十條」措施的記者會上說:「目前,變異株致病力和毒力明顯減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種率已超過90%,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明顯提升。」
「這次的優化……是防控政策持續優化的舉措,通過加強全人群特別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種,加強藥物和醫療資源的凖備等,進一步提升防控能力,為今後繼續優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終戰勝疫情提供條件和保障。」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教授(Prof Steve Tsang)接受《BBC》採訪時說:「(發佈新規定的)時機頗明確地說明這是針對一個多星期以前的示威所作出的協調回應之一。」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新十條」無疑已向放寬管控走前一步,但當局並未說明是否放棄「動態清零」,恐怕將造成一定的混亂。
金冬雁對《BBC中文》說:「最重要的是思想上比較混亂,第二是理念沒跟大家講清楚,上邊想做什麼,下邊不知道。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曾銳生教授則說,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動態清零」視為在其領導下,中國相比於西方存在著制度優越性的證明。沒有人能勸阻習近平放棄「動態清零」,他也不會聆聽民間沮喪的聲音。中國政府官員也寧可宣稱COVID-19流行變種Omicron的致病性減弱,情況有變,因而改善了政策,而非承認他們決策出錯。
「新十條」內容
這份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名義發佈的公告明確:
- 按樓棟、單元、樓層、住戶劃定高風險區,不得隨意擴大到小區、社區和街道、鄉鎮等區域。不得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
- 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範圍、減少頻次;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
- 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也可自願選擇集中隔離收治。
- 落實高風險區「快封快解」。連續5天沒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風險區,要及時解封。
- 各地藥店要正常運營,不得隨意關停。不得限制群眾線上線下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處方藥物。
- 加快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按照「應接盡接」原則,聚焦提高60至79歲人群接種率、加快提升80歲及以上人群接種率;各地可採取激勵措施,調動老年人接種疫苗的積極性。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摸清轄區內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腎病、腫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推進實施分級分類管理。
- 非高風險區不得限制人員流動,不得停工、停產、停業。將醫務人員、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電氣暖等保障基本醫療服務和社會正常運轉人員納入「白名單」管理。
- 嚴禁以各種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單元門、小區門,確保群眾看病就醫、緊急避險等外出渠道通暢。推動建立社區與專門醫療機構的對接機制,為獨居老人、未成年人、孕產婦、殘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醫便利。強化對封控人員、患者和一線工作人員等的關心關愛和心理疏導。
- 沒有疫情的學校要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校園內超市、食堂、體育場館、圖書館等要正常開放。有疫情的學校要精凖劃定風險區域,風險區域外仍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生活等秩序。
公告稱,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制定的「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落實情況「取得積極成效」,「新十條」旨在「進一步優化落實疫情防控措施」。
相比於「二十條」,「新十條」並未提及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放寬管理。
「新十條」重申,「堅決糾正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等做法,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抓嚴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金冬雁教授對《BBC中文》評論說,此前像查驗健康碼等措施流於擾民、低效,「新十條」的主要作用是把這些「不太有效,甚至是無效」的防疫措施刪除。
「許多地方根本就沒有疫情,卻一天到晚拼了命在做檢測,把資源都浪費掉。根本上它要是用些許資源去給老人打疫苗,去多買點抗病毒藥,那其實整個國家都會十分安全。」
「新十條」公布前,地方政府「超前部署」

Photo Credit: Xinhua / BBC News
「新十條」公布後,一些主要機關與企業馬上宣佈放寬對應政策。其中,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宣佈,即日起乘火車不再查驗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上海迪士尼樂園宣佈自星期四(8日)起恢復對外開放,並稱此舉「標誌著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全面恢復運營」。
而在國務院聯防聯控綜合組公布「新十條」前,一些地方率先放寬其防控措施。金冬雁教授形容,「下邊的做法早已超越上邊」。
例如,山東已在星期一(5日)凌晨起停止在居民乘車、進公共場所時查驗核酸和健康碼,取消「落地檢」,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類藥品不需實名登記和做核酸檢測。廣東深圳同日宣佈,全市社區小區、辦公場所、餐飲商超及各類公共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憑健康碼綠碼、掃場所碼進入。
同樣在星期一,浙江杭州、寧波、溫州、台州四市同時宣佈類似措施,並宣佈不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實行「願檢盡檢」,繼續提供便民檢測服務。
抖音、微博與微信上還在廣泛流傳著一條據稱是中共四川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工委書記巫全根宣佈「萬人方艙醫院建設項目」取消,工地人員歡呼的影片。不過此事目前未見有任何官方通報,《BBC》也無法核實有關影片真偽。
雀躍與焦慮
「新十條」落地,換來不少中國網友歡呼和慨嘆。
一位新浪微博使用者說:「終於等到你。」另一位說:「再也不用擔心羊了(檢測陽性)或者密接被拉走了。」
又一位網友說:「終於……COVID-19欠我的三年大學生活誰來還我!」
但也有網友擔憂地說:「這也加速得太快了吧?」甚至斷言:「醫療擠兌、大面積老年人感染,馬上開始。」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