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難道已經淪為失敗主義的沃土?

台灣難道已經淪為失敗主義的沃土?
Photo Credit:PDPics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業者已經陷入一種集體沉淪了,就是不願提高成本去投資拚搏,只剩想以最低成本玩最熟悉的遊戲的保守心態了。

標題是問題,我的答案是「是的」。失敗主義就是認定未來註定失敗,放棄一切改變現狀的行動。不過,我不是說台灣人都信奉起失敗主義,而是整個環境已被搞成失敗主義的溫床。

我們中心來了位韓裔美國教授,是傅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她來之前我就認識她,所以她剛來時就找我去吃飯聊聊天。去年底,她說想學中文,所以想看看有沒有優質的台灣電視劇可以推薦,最好是跟社會議題相關的。

靠。這問題,我還真回答不出來,只好說我想不出來。她就說,她還覺得有一點很奇怪,那就是她打開電視看第四台,轉來轉去,就只有韓劇可以看,而且還是國語配音的,搞得她只好在台灣看韓劇。她說跟所有韓國朋友談到這件事,他們全都嘖嘖稱奇覺得很詭異。

她還說在韓國,很多部電視劇都和社會議題緊緊相扣,她接著就舉出一大堆和社會議題有關的電視劇,從探討精神病的,到兩性平等和性侵的,世代鴻溝、青年出路的等等等。她一直追問我,台灣人都不關心自己的社會嗎?台灣社會問題不是也很多嗎?我只能說,台灣人打開電視只想要娛樂,不想要動大腦。她覺得更不可思議,因為那些談到社會議題的電視劇,也是不折不扣的娛樂啊,連美劇、日劇也多少會探討社會議題,他們也是當娛樂啊。於是,我就回答不出來了。

我比較常看日劇,尤其是推理劇,日劇也常把少子化、青年貧窮化、體制僵化等等放到劇情中,可是台灣的電視劇呢?似乎都是男歡女愛或者家族鬥爭,很多無腦的程度,只要有看韓劇和日劇就知道有多腦殘。台灣不是不能有無腦劇,問題是電視劇幾乎八九成是無腦劇。不管是今裝還是古裝劇,都幾乎找不到和社會議題有關的,除了公視的一些節目。

今年是有了一些改變,像公視的《麻醉風暴》(Wake Up),只有精簡的六集,可是在在網路上卻爆發許多議論,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是的,在真實生活中,我們經歷多少明明是清醒的自我麻醉?《麻醉風暴》播出時,那位韓裔教授剛好打包經韓國回美國去了,否則我一定大力推薦。這部劇本、演技傑出,刻畫台灣醫界黑暗面,還有醫勞、醫糾等等現實的電視劇,台灣人都應該來看。

另外,還有比較有腦的推理劇《鑑識英雄》(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enter/i Hero),雖然顯然就是模仿美劇CSI和日劇,演員的演技和劇本都很不成熟,但也算是少數的「職人劇」和「知識劇」了。還有一部也頗受好評的《出境事務所》(Long Day’s Journey into Light)以生命禮儀從業員為主題,還有《哇!陳怡君》(Youth Power)以政治為題材。

不過聽說《鑑識英雄》和《出境事務所》,劇本完成後,幾乎找不到願意播的電視台,雖然台灣電視台是多到像垃圾一樣,內容也很垃圾。《出境事務所》最慘,即使有了優異的劇本,都沒有電視台願意播,最後只有客家電視台願意試試,但限於必須要有客家話,演員就勤練起客家話。《出境事務所》雖然大獲好評,可是收視率可想而知吧。

台灣電視劇為何這麼腦殘呢?很多人會說,因為台灣觀眾很腦殘,可是如果台灣觀眾真的全世界最腦殘,那台灣就不必拚了,也不必怪政府了,因為沒藥救了嘛。也有人會說,因為台灣觀眾打開電視,只想要娛樂,不想要動腦。那麼,難道人家老美打開電視看美劇《CSI》或者《怪醫豪斯》等等時,或者日本、韓國的大量推理劇、醫療劇和職人劇時,就是要好好思考動動腦了嗎?這些全都是娛樂啊。

我想,關鍵是台灣業者已經陷入一種集體沉淪了,就是不願提高成本去投資拚搏,只剩想以最低成本玩最熟悉的遊戲的保守心態了,一堆人抱著「沒有用的啦」、「台灣觀眾不會看這個的啦」、「台灣人就是這樣的啦」等等等的心態。我大約近廿年前來台灣,台灣的電視尤其是新聞的垃圾程度都叫我們這些來自東南亞落後國家的僑生嘆為觀止,大家都知道電視節目和新聞很垃圾,可是大家天天看、天天罵,幹譙了廿年,什麼改變都沒有…哦不對…是有變到每況愈下。

再舉個例子,我在八九年前偶爾從美國回台灣時,回到新加坡開始只搭廉價航空。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的廉價航空愈來愈多,可是台灣居然一家也沒有,也沒有航空公司感興趣。可是廉價航空不是世界趨勢嗎?以更便宜的票價能夠搭機出國,對很多人來說,不是很有吸引力嗎?台灣這麼小,可是鄰近五個小時以內的熱門旅遊勝地很多,飛日本、韓國、泰國、巴里島、新馬、港澳、中國各大城市,應該有很大的市場吧?

於是,我遇到台灣朋友就問一問「為何台灣沒有廉價航空?」得到的答案不外如下「台灣人不會自己上網買票的啦」、「台灣人上機一定要有餐飲服務」、「台灣人出國大都跟團」等等等,反正絕大部分朋友都認為台灣沒有廉價航空的市場,即使有不少出國也是背包客。而且台灣人不會上網訂機票是啥狀況,搞得好像東南亞網路都比台灣發達。

結果呢,這幾年來,國外廉價航空一家接一家搶攻台灣市場,飛日本的有樂桃、虎航、香草、酷航、捷星,飛韓國有釜山、濟州、易斯達、德威、酷航,飛港澳大陸有香港快捷、吉祥、春秋、虎航、威航,飛東南亞有虎航、越捷、宿霧太平洋、亞航、捷星、酷航、威航。市場明明就很大,結果台灣在東南亞和日本都發展出成熟的廉價航空後,才有華航和虎航合資的台灣虎航,還有飛安頻頻出包的復興搞很久才弄出一個威航,來面對已經很激烈的競爭。廉價航空的發展可參考這篇文章〈兵臨城下的競爭—低成本航空 vs. 桃園機場 @ fabg@運輸邦 :: 痞客邦 PIX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