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鴉片戰爭》:毒梟大王昆沙和國民黨軍隊的淵源很深,台灣也把他的部隊視為反共游擊隊之一

《我的鴉片戰爭》:毒梟大王昆沙和國民黨軍隊的淵源很深,台灣也把他的部隊視為反共游擊隊之一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出入於金三角週邊各國,與金三角最大鴉片生產地的佤邦領導人合作,和美國、聯合國禁毒署等組織打交道。在外界全然不看好之下,佤邦八年達到全面鏟毒的成績。真人實事的不凡經歷。

一九五一年由李彌擔任改制後的「雲南省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總指揮。韓戰爆發後,美國為牽制共軍開闢另一戰場,讓李彌這支隊伍攻打雲南,並承諾會提供槍砲彈藥等需求,李彌雖一度打下七、八個縣,可是美援並不如預期,極為有限,再加上戰力不足,只好退回緬甸。

但無論是緬甸政府還是共軍,都對這支部隊感到相當忌憚,猶如芒刺在背,李彌軍隊跟撣邦、克倫和蒙邦皆過從甚密,占領的區域約有兩倍台灣大。緬甸想要將之驅逐,共軍則欲將之殲滅。在緬泰邊境地帶,殘軍碰上緬甸部隊攻擊,但緬軍不是國軍的對手,中共解放軍有意代勞,緬甸又怕引狼入室,造成中共入境後不肯離開,於是緬甸政府在一九五二年一狀告到聯合國,要這支侵佔他們國土的部隊離開。

礙於國際壓力,部隊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分批由緬甸邊境進入泰國的美塞,再到南邦,空運撤回台灣六千多人,但仍有約四千餘人留下。這些不撤部隊駐紮於泰緬邊境,蔣介石派任柳元麟出任總指揮,一九五四年成立「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持續騷擾滇緬邊境。到了一九六○年,緬甸決心驅趕這支軍隊,終於與共軍攜手合擊。面對兩軍的攻勢,柳元麟部隊只能於隔年再次撤台。不過段希文的第五軍和李文煥的第三軍,大約有三千人仍然沒有離開,有一說是他們「奉命不撤」,但亦有另一說是他們「抗命不撤」。

但無論是為了保留一股反攻力量,又或是為了離家鄉更近而不願離開,總之,在不能違背美方要求撤出的情況下,他們這支未撤部隊的存在,不可讓美國知曉。因此,來自台灣的補給三年都未能恢復,尤其是第五軍,他們撤離緬境後,躲藏在泰北邊界的森林中,幾乎坐吃山空。此時已不像李彌或柳元麟時期,或多或少尚有來自美國或台灣的補助。他們最後落腳在泰國清萊的美斯樂和唐窩,為了維繫生計,各軍更是不得不直接仰賴鴉片保鑣和抽稅的生意,或是經營馬幫和其他買賣。

這支不撤部隊在窮途潦倒時,其中有一小部分第一軍的人,去投靠了後來的毒梟大王昆沙。其中特別是張蘇泉和梁仲英兩人,因為他們是國民黨的正規軍,對於昆沙部隊的訓練,有脫胎換骨之效。

毒梟大王昆沙

昆沙和國民黨軍隊的淵源很深,他是國民黨殘軍進入撣邦後,開始招攬的撣族地方部隊之一。他的勢力在萊莫,有自己的武裝部隊,經營馬幫生意,擔任毒品運輸的保鑣。昆沙祖籍雲南,是大理古國僰族,即古傣族的後代。「昆」是撣族土司的頭銜,「沙」是撣名,漢名張奇夫。傣族,以前稱作擺夷人,是跨境民族,在緬甸稱作撣族。

一九六二年,撣邦的緬共勢力擴增後,緬甸政府為了拉攏地方勢力,希望他們成立自衛隊,讓地方自衛隊去征勦其他的反政府團體,以減少政府軍的損耗。昆沙也將自己的部隊改成萊莫自衛隊,可說是向政府投誠,但政府並未提供經費,只供應武器,並將這些地方自衛隊賴以為生的鴉片生意合法化。不過這樣的地方勢力仍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不見得就忠於緬甸政府,常視情況而見風轉舵。

一九六三年,張蘇泉和梁仲英率領第一軍約五、六十人來投靠之後,昆沙的部隊接受了國軍的正式訓練,戰力增強,迅速擴充壯大。一九六六年,昆沙的部隊改名為撣聯軍。到了一九六七年,他的自衛隊因為陣容強大,成為緬軍任命的撣邦自衛隊之首。

這一年,昆沙野心勃勃的買下十六噸的生鴉片,準備運往寮國,賣給皇家軍隊總司令溫.拉迪功,他是創立「雙獅地球標」海洛因品牌之人,直到一九八○年代左右才把這個牌子賣給昆沙。此時的昆沙幾乎掃光了佤邦和撣邦北部的貨源,嚴重影響了五軍段希文和三軍李文煥原本的財源。於是國軍組成聯軍來搶奪這批貨,與昆沙在緬泰寮三國交界處屬於寮境內的小村班關爆發「班關之戰」。

最後寮國派出六架戰鬥機和強大火力攻擊,昆沙和國軍兩敗俱傷,分別退回緬甸和泰國美斯樂。原本的買家溫.拉迪功則撿了便宜,戰場遺落的重型武器和鴉片皆落入其手,他的海洛因廠在此役之後,成為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最大的供貨來源。

即便此役失敗,昆沙勢力的逐步坐大,仍受到緬政府忌憚。一九六九年緬軍誘捕他,監禁了五年,張蘇泉綁架兩名蘇聯醫生才換得昆沙自由。張蘇泉在昆沙入獄期間將撣聯軍的基地遷到泰國臨近緬甸邊界上的滿星疊,與美斯樂相距僅二十多公里,是泰緬之間重要的走私管道。撣聯軍的首領歸來後,聲勢大漲,擴大至一萬四千人。由於昆沙向來厭惡共產主義,又與緬共處於敵對狀態,再加上張蘇泉的關係,台灣甚至也把這支部隊視為反共游擊隊之一,可是另方面,為強奪毒品利益,昆沙與李文煥之間又打得很凶。

一九七五年,美國眾議員雷斯特.沃爾夫(Lester Wolff)至泰國,昆沙主動向美國國會提出禁毒的「六年拔根計畫」,要美國每年提供四千八百萬美金將毒品全數買下銷毀,以這筆經費和技術協助撣邦人民更改生計,由於昆沙一直想實行撣民族自治,建立撣邦共和國,還提出要求,希望緬政府同意撣邦有退出緬甸聯邦的自主權,但因為美國不願與非法組織交涉而未成。此時鴉片產量已比緬甸剛獨立時增加至少十倍,約有四百公噸。此後,一直到一九八二年,昆沙每年都對美國提出類似的鏟毒提案,皆未獲同意。

一九八二年,美國僱用泰國邊境巡邏隊發動「滿星疊之役」,昆沙撤離泰境,遷往萊朗,之後,泰國僱傭軍雖然不斷刺殺他,但他仍一直持續擴張壯大。一九八七年他合併三支撣邦武裝成為蒙泰軍,共有二萬五千人,總部設在賀猛,陣容強大。一九八八年緬甸的鴉片產量已上升到一,二五○公噸,估計昆沙約能掌控百分之六、七十。一九八九年,美國緝毒局推估此時鴉片產量來達到最高峰,約在二千至二千六百噸之間,而昆沙應可控制其中約百分之八十的毒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