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庫評習近平訪沙烏地:以「分而治之」策略挫敗西方和盟友間合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COVID-19疫情近3年後,中國密集開展外交活動,習近平過去1個月內會見超過30國領導人。經濟學人智庫(EIU)向BBC分析,習近平密集進行外交接觸,目的是為中國創造一個更良性的國際環境,且採取「分而治之」策略以挫敗西方大國和其盟友間更多的合作。然而,EIU不認為這個目標能實現。
美沙關係緊繃,習近平出訪拉近與阿拉伯世界關係
(中央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出訪沙烏地阿拉伯,隨著利雅德當局尋求拓展國際聯盟、將觸角延伸至傳統西方夥伴之外,北京表示此行標記中國在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的外交行動。
《路透社》報導,經濟強權中國與波灣能源大國沙烏地阿拉伯這一次的接觸,時機恰逢沙國與美國關係陷入緊張。華府除了批評利雅德的人權紀錄,也不滿沙烏地在美國11月期中選舉前支持限制石油產出。
白宮表示,習近平訪沙是中國企圖施加影響力的又一例證,並說這不會改變美國對中東的政策走向。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SC)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告訴記者:「我們留意到中國正嘗試在全球各地擴大影響力。」
中國這個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是波灣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者重要貿易夥伴。波灣地區推動經濟多樣化下,中沙持續擴展雙邊關係,這讓美國更加關切中國日益涉入波灣的敏感基礎建設。
沙烏地能源部長阿卜杜拉齊茲親王(Prince Abdulaziz bin Salman)指出,利雅德將一直會是北京「值得信賴和可靠的」能源夥伴,還說沙烏地將為中國工廠建立一個區域中心,藉此增進兩國在能源供應鏈上的合作。
《沙烏地新聞社》(SPA)報導,中國和沙烏地企業7日簽訂綠能、資訊科技、雲端服務、交通運輸、建設和其他領域等34項投資協議。報導未說明交易金額,但稍早報導表示兩國將簽訂總值300億美元協議。
習近平抵達沙烏地時,由利雅德省長、外交部長和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負責人等接機。
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ad bin Salman)預料將盛大款待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7月訪問時獲得的低調接待形成鮮明對比。拜登曾發言譴責沙烏地這位實際統治者,導致7月會面場景緊繃。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習近平將與沙烏地舉行雙邊會談,利雅德稍後並將主持一場與波灣阿拉伯國家的會議,以及一場與阿拉伯諸位領袖的峰會,為「中阿關系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沙烏地新聞社》報導,習近平表示將與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以及其他阿拉伯領袖合作,「以將中阿關係以及中國與波斯灣合作理事會關係,推升至一個嶄新的水準。」
對利雅德當局來說,華府逐漸脫離中東並削弱其安全保障,都讓它感到挫折;而中國卻趁此提供了一個沒有與美國關係緊繃、又能帶動經濟成長的機會。
不同於美國,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區域宿敵伊朗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以低廉價格獲得伊朗的石油供應,對沙國處理這個地區的政治或安全問題也興趣缺缺。
阿烏地阿拉伯則支持中國的新疆政策,即便聯合國指新疆出現對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的人權侵害問題。
沙烏地官員指出,習近平這次來訪,區域安全將排在討論議程之中。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沙烏地阿拉伯的主要安全保障者,也是其主要的國防供應方;然而,利雅德對美國在軍售沙國一事上設限十分不滿。
利雅德當局已經表明,儘管美方對波灣地區在對俄、對中的關係上持保留態度,它們仍將繼續擴大夥伴關係以滿足其經濟和安全利益。
西方智庫評習近平訪沙烏地:分化西方與盟友
(中央社)針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烏地阿拉伯並出席峰會,成為其密集外交攻勢一環。西方智庫分析,習近平意圖以「分而治之」策略挫敗西方和盟友間合作,為中國創造良性國際環境。
外媒並認為,中國意圖藉近來沙烏地與美國關係低潮,尋求外交、安全、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的突破;而沙烏地經盤算後則認定,中國是不可或缺的經濟伙伴。
習近平7日前往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是訪問,並出席第1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及「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預定10日返國。而他曾於2016年2月訪問沙國。
綜合外電報導,習近平訪問期間將與沙烏地國王沙爾曼(King Salman)舉行雙邊會談,沙國實際掌權的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也將出席,並可能達成總金額300億美元的若干雙邊協議。
同時,習近平在出席上述2場峰會期間,中國也將與波斯灣區的阿拉伯國家簽署數十項涉及能源、安全和投資的協議和諒解備忘錄。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中國與沙烏地的經貿關係可概括為「總量巨大、結構單一」。兩國貿易額從1990年建交時的4億美元成長到2021年的870多億美元,且沙國27%的石油出口及25%的化學品出口都銷往中國,中國從沙國進口的95%集中在石油和化學品。
報導指出,對中國而言,習近平此行的潛在收獲之一就是進一步擴展經貿領域。像是基建,沙烏地提出「2030願景」,目的是減少本國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其中就包括建立汽車工業、軍工產業、通信產業及「未來城」(NEOM),涉及5000億美元。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5G和基建的優勢,可能成為雙方拓展合作的領域。
此外,中國尋求在部分石油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將大大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華爾街日報》3月間即曾報導,沙烏地正考慮將部分銷往中國的石油以人民幣結算以代替美元,只是後來沒有進一步動作。但因為沙國在戰略和安全上與美國關係極深,推動人民幣結算難度可能極大。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