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作者JUNIE:達文西「浪跡天涯小包包」裡的《蒙娜麗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Junie對紐約、巴黎的美術館如數家珍,觀展時,她常碰上家長帶孩子、師長帶學生,或孩子們獨自靜靜觀賞畫作,「不哭不吵有禮貌」是Junie對小小藝術鑑賞者的讚許,她更期待同樣的公民素養能在台灣向下扎根,「相較3C產品的聲光刺激,如果從小習慣靜態欣賞,或許心就比較能沉靜下來。」
文:愛麗絲
「我可能就是喜歡髒兮兮的年代吧,」Junie經營「東西縱橫記藝」粉絲專頁、共同主持「美學風格相對論」廣播節目,如今出版書籍《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專業領域橫跨藝術、時尚、美食、佳釀,回歸起點,Junie笑稱自己或許只是對過往時光特別感興趣。
從前歷史如故事,迷人動聽,Junie從小因父親熱愛收藏書籍,彷彿生活在小型圖書館中,飽讀各類故事。小學時已讀遍包含《老殘遊記》、金庸古龍的武俠經典、司馬光與柏楊版的《資治通鑑》、梁實秋的《雅舍談吃》、《漢魏六朝鬼怪小說》等著作,種類繁雜,一如她廣闊無邊的好奇心與思緒。
「小時候逛故宮,我會好奇這些瓷器背後有哪些人?他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故事?」此外,童年時Junie望著餐廳裡能對餐酒搭配侃侃而談、精準選擇的大人們,更覺得無比帥氣。於是,大學主修教育副修美術,研究所攻讀藝術理論,Junie美國住所附近恰巧有三百多座酒莊,地利之便與興趣使然,她投入品酒研究,考取專業證照。如今持續分享自己所愛領域予大眾,Junie卻坦言,這與她求學時讀視覺文化、女性主義、藝術教育的經驗大不相同。
跳脫制式框架,以趣味為起點
「其實在藝術史課堂上,經常老師一關燈我就睡著了。」Junie當然是對藝術有濃厚興趣的,但一板一眼按年代、作者、藝術風格列隊介紹,卻顯得枯燥又乏味。這回出書,Junie便想跳脫制式框架,《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精選「東西縱橫記藝」粉絲專頁中21篇文章,不照年代等制式邏輯編排,「我對什麼有感覺、覺得有趣,就寫進來囉。」Junie笑稱,這本書單純依自己的任性恣意發展。
自經營粉絲專頁以來,Junie不斷收到各方詢問何時出書,她始終放在心上,因緣際會認識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後,對方對藝術書籍的用心與魄力讓Junie感念在心,「藝術書籍偏小眾市場,其中最麻煩的是每張圖片都要一一跟美術館清版權,授權作業繁複外,紙質、色彩更需特別講究」,「全彩大開本、加上雪銅紙印刷,才能精緻呈現細節,看起來才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啊!」
相較「東西縱橫記藝」粉絲專頁與「美學風格相對論」廣播節目,《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是更有系統性、完整梳理Junie想讓讀者從字裡行間領略的藝術,「閱讀有其不可取代性,書讓讀者能隨時隨地享受閱讀樂趣。」藝術不該是讓人不得其門而入、無所適從的曲高和寡,Junie希望只要是不排斥藝術的人,都能從這本書找到趣味、吸引自己的部分,「只要能夠讓讀者有所觸動、記下一些小事或產生感覺就值得了。人都是有學習能力的,只是動機得從趣味開始,那是讓人主動親近藝術的誘因。」
於是,《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並非藝術史專書,而是透過故事性敘述,帶讀者自時光迴廊細細翻讀「名畫究竟多有事?」
名畫真的很有事!
細數名畫多有事,是Junie橫跨多領域厚植起的實力。
Junie曾以「名畫裡的酒飲」為主軸,談論畫中的觥籌交錯,正反映當時社會脈絡與歷史背景。以源自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家鄉荷蘭的琴酒為例,威廉三世原本便是琴酒愛好者,在英荷聯手與法國交戰年代,下令抵制自法國進口葡萄酒、白蘭地,更開放使用英國本土穀物製造的烈酒釀酒權,使琴酒價格低廉,於十八世紀風靡英國。
琴酒熱延燒了幾十年,但私釀烈酒良莠不齊,唾手可得的琴酒也造成社會問題,「當時倫敦就像酒鬼城,貧民窟甚至整個倫敦城的人們喝了酒就醉、醉了就睡,」1751年,英國著名諷刺畫家威廉.賀加斯(William Hogarth)更以《啤酒街》(Beer Street)的健康繁盛與《琴酒巷》(Gin Lane)的路有醉死骨,兩幅畫中天壤之別的情境對比,呈現琴酒熱的黑歷史。
畫作題材也反映社會發展,法國大革命和普法戰爭後,社會階層的分際不再堅不可摧,雷諾瓦《船上的午宴》(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裡,不同身分的友人都成為雷諾瓦的模特兒。「事實上,雷諾瓦自然不可能一次邀齊十多位友人,而是一次邀請三四位朋友,請他們吃吃喝喝,不過卻常被朋友放他鴿子,讓雷諾瓦非常崩潰,還寫信跟朋友抱怨呢!」Junie笑著說,這些小事聽來無足輕重,卻讓藝術再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而是平易近人的日常。
談及名畫中的盛宴與甜點,Junie指出,中世紀香料、甜點昂貴,「香料加越多表示自己越有錢,糖更是貴到被當萬靈丹,頭痛吃糖、腳痛也吃糖。」如今聽來荒誕,但正是這些故事讓藝術顯得有滋有味,不單是課本中的乏味事實。
譬如,高更反覆「借鑑」他人、拋家棄子、荼毒大溪地少女的渣男行徑,可不如他筆下《有三隻小狗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Three Puppies)般樸拙可愛;英國國家美術館中回頭率最高的《醜陋的公爵夫人》(The Ugly Duchess),原來還有幅對畫當老伴;而《蒙娜麗莎》(La Gioconda)更不只是人們爭相打卡觀看的知名畫作。
達文西因鑽研繪畫技術、反覆實驗,即便金主催促,他仍隨心所欲龜速作畫,後來應「文藝復興君主」法蘭索瓦一世盛情邀約,抵達法國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而當時達文西掛在騾背上的「浪跡天涯小包包」裡,正有《蒙娜麗莎》,這才使該畫作輾轉成為羅浮宮館藏,而《蒙娜麗莎》之所以知名,最初是因一名油漆匠竊取畫作,在各家報紙懸賞找尋下,逐漸廣為人知。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