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與政變交織下的馬來西亞政治,常一個閃神就跟不上政局變幻的戲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首相安華(Anwar)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原本被看好的馬哈迪(Mahathir)的接班人,最後被馬哈迪背叛,甚至還鋃鐺入獄,巫統的馬哈迪對獄中的安華依然一路打壓,但二十年後馬哈迪背叛巫統居然可以跟安華攜手合作拉下納吉所領導的國陣,完成馬來西亞首次的政黨輪替
文:洪耀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馬來西亞長期都是國陣一盟獨大,而2018年首次政黨輪替,緊接著上演政黨重組、聯盟重組、內閣重組的戲碼,眼花撩亂,一個閃神,就跟不上大馬政治的戲碼。從大環境來說馬來西亞十年來政治,可以說是海嘯一波接一波,從2013年505換政府的華人海嘯,到2018年反納吉海嘯,這二場海嘯,醞釀期長,徵兆非常明顯,但效果都不如預期。2022年在沒有預期下臨時解散國會改選,外界普遍沒有期待,但選後結果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海嘯,衝擊更大、影響更廣、更是徹底翻轉馬來西亞政治的一場最大的海嘯。
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巫統(PEKEMBAR;UMNO)屬於國民陣線(國陣BN)在國會通過新預算案,準備對人民發放現金與減少個人所得稅的利多下,認為利多有望助攻國陣脫離與國民聯盟(PN)聯合執政,重新返回單獨由國陣執政,因此提前一年解散國會。首相依斯邁沙比利說得很清楚:「我希望人民投下睿智的一票,並為國家的穩定、經濟增長和和諧投票。」就是希望在疫情結束、也要終結馬來西亞過去四年政治的不穩定。但結果反而讓國陣拿下史上最少的席次,最終因為懸峙國會讓國陣成為關鍵少數,跟政治死敵希盟共組聯合內閣。

馬來西亞這一場海嘯,最主要的起因,是在2019年的修憲結果。修憲將投票與參選年齡皆從21歲降至18歲,且選民從登記制改為自動登記生效,並且把過去年滿21算未登記選民的390萬自動成為選民,加上降低投票年齡符合18歲以上的首投族創下史上最高近600萬人,因此首投族占合格選民2117萬人中二成八。
選舉結果投票率73.89%,有1564萬個選民投票,在單一選區一票制下,國會222席,分別希望聯盟拿下82席,國家聯盟79席(包含沙盟6席)、國陣30席、砂盟23席、民興3席、全民1席、社會民主和諧黨1席、獨立人士2席。選舉結果,馬來西亞國會無一單獨聯盟取得過半席次,幾個聯盟也表態不願跟主要二大聯盟籌組合聯政府,因而馬來西亞國會出現「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最後由國王蘇丹介入,了解各聯盟黨揆的合作意願,在通過馬來統治者會議,決定由安華所領導希望聯盟與政敵國陣加上砂拉越政黨聯盟與其他小黨組成聯合政府執政。
安華所領導新政府是否能穩定?先天性就不良,無法單獨過半,加上與長期政敵共存,安華政府普遍不被看好,加上馬來西亞政治中帶有背叛與政變的DNA,恐怕不樂觀。
新首相安華(Anwar)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原本被看好的馬哈迪(Mahathir)的接班人,最後被馬哈迪背叛,甚至還鋃鐺入獄,巫統的馬哈迪對獄中的安華依然一路打壓,但二十年後馬哈迪背叛巫統居然可以跟安華攜手合作拉下納吉所領導的國陣,完成馬來西亞首次的政黨輪替,選前馬哈迪承諾特赦安華,並再度指定二年後將棒給安華,安華再一次被馬哈迪所背叛,但馬哈迪卻也被自己所創建土著團結黨所背叛假戲真做辭了首相一職。

最精彩莫過喜來登政變,馬來西亞的民主政變當然不同軍事政變或泰國式政變,卻也燒出馬來西亞的政治危機,故事錯綜複雜,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但整個過程就是所有政黨聯盟都有發生背叛事件,連跟隨安華三十多年的阿茲敏,也在此役背叛安華或被鬥爭倒戈。跳槽、背叛、出走,可以說是長期以來都是馬來西亞政治的日常,但大海嘯之後尤其最近四年,各聯盟各政黨都出現跳槽、背叛、出走的頻率與震動卻加劇成為馬來西亞政治不穩定的因素。
無論執政或在野各政黨領柚面對黨內同志,黨紀已經無法約束,且經動搖國本,有高度共識採取修憲杜絕後患,藉由法律規範禁止跳槽,大選前夕三讀通過聯邦憲法修正案第3號(俗稱反跳槽法),禁止民選的國會議員於任內進行政治叛逃更換黨籍,如果跳槽或更換黨籍將喪失國會議員資格需要重新選舉。雖然可以嚇阻個別議員或派系的勒索或跳槽,但只是把矛盾變成黨內問題,各聯盟各政黨的內部矛盾會加劇。安華新內閣,不只是要安撫聯盟內的分配,還要平衡長期政敵國陣,國陣成為安華內閣最不安定的引信,動搖國本大馬政治的跳槽、背叛、出走修憲後恐怕由個人或派系上升到政黨,無論執政的大聯盟或在野聯盟的政黨,恐怕上演跳槽、背叛、出走的戲碼。安華經過二十四年當上首相是非常激勵人心的故事,但上台後面對馬來西亞沈痾的背叛與政變交織下的大悲劇。
本文獲《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資訊平台》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