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電影《黑眼圈》:不只是描寫底層情慾,還有馬來西亞人烏托邦想像的集體失落

蔡明亮電影《黑眼圈》:不只是描寫底層情慾,還有馬來西亞人烏托邦想像的集體失落
蔡明亮電影《黑眼圈》海報。Photo Credit: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安華終於當上馬來西亞首相,而在24年前他與馬哈迪的決裂,竟意外啟發了蔡明亮的第一部馬來西亞電影《黑眼圈》。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馬哈迪與安華的政爭,一方面促成了以安華為首的「藍眼」人民公正黨,另一方面促成了《黑眼圈》的誕生,前者是馬來西亞進入千禧年前陣痛期的產物,而後者間接帶出了馬來西亞在千禧年後所陷入的長期集體失落。

隨著安華・伊布拉欣(Anwar Ibrahim)順利宣誓出任馬來西亞第十任首相,這讓許多人想起1998年時的「黑眼圈事件」。當時的馬來西亞正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首相敦馬哈迪(Mahathir)與副首相安華在如何拯救經濟上的政策手法迥異,進而導致兩派政營爆發了激烈的矛盾與衝突。

為此,馬哈迪選擇摧毀安華的政治生涯,並多次進行打壓。跌落谷底後的安華隨即展開全國巡迴演講,卻遭到警方以《內安法令》逮捕,並在扣留期間遭到時任全國總警長拉欣諾毆打。

沒人料想到的是,當時安華左眼出現的如黑眼圈般的瘀青傷痕,竟一方面促成了以安華為首的「藍眼」(人民公正黨,Parti Keadilan Rakyat,該黨黨徽形似眼睛),另一方面促成了蔡明亮的電影《黑眼圈》,前者是馬來西亞進入千禧年前陣痛期的產物,而後者間接帶出了馬來西亞在千禧年後所陷入的長期集體失落。

編按:2006年出品的《黑眼圈》是蔡明亮的第9部劇情長片,也是他首部在故鄉馬來西亞拍的電影。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不滿《黑眼圈》只入圍第43屆金馬獎的最佳音效與女配角兩個獎項,以及不滿評審對《黑眼圈》的批評,當時蔡明亮宣佈退出金馬獎。

蔡明亮曾自述:「我們在吉隆坡的市區裡很有歷史性的半山芭監獄 (Pudu Jail)旁找到一個很特別的場景,那是一座巨大的廢棄工地大樓。90 年代初,大馬因應經濟發展政策,輸入大量移工興建各種大樓,其中包括了當時標榜世界最高的雙峰塔,90年代末又因亞洲經濟風暴,導致許多建設無法完工, 而那些來自其他貧窮國家的移工,一瞬間進退維谷,大部分變成了藏匿、流竄、沒有身分的非法苦力,而這棟在半山芭監獄旁邊廢棄的龐然大物,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

要討論這其中的問題,得先回到90年初的馬來西亞政治走向。當時的馬哈迪政府清楚地意識到,若所有反對黨團結一致,必將凝聚成一股新力量,迫使政權面對輪替。

為此,馬哈迪不僅在90年代初發布的「2020宏願」(Wawasan 2020)中提出馬來西亞民族的構思,甚在在1993年時再次提出了新馬來人(Melayu Baru)的論述,進而減低了種族之間的緊張關係。與此同時,整體經濟處於異常繁榮的情況下,馬哈迪政府1995年全國大選時獲得了史無前例的65%選票,其中的華裔選票也是自1969年大選後首次贏得半數。

這次大選的成功,似乎意味著了馬來西亞社會,曾有過一個得以容納各個民族的烏托邦世界。然而,意料之外的政治與金融危機的崩塌,造成族群議題再度成為了經濟危機時的代罪羔羊,直接影響了馬來西亞後續的整體走向,進而導致社會中出現強烈的不安與焦慮,一切就像是監獄與廢棄大樓般黑暗,一不小心就會像《黑眼圈》的女主角陳湘琪,跌落到深不可測的黑水潭之中一樣。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