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為何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

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為何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主翼不在,剩下側翼的自主護航,被民眾認為是當中央執政權的打手而給予更嚴格的標準,而側翼則認為自己根本不具有權力、民進黨受到地方執政與中國打壓鉗形攻勢,而認為民眾雙標更為怨懟,就成為當下的情況了。

文: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在2022地方選舉,民進黨候選人得票相較於2020年總統選舉大幅縮水,流失的選票大多在都市區以及教育程度較高的區域。選舉之後各方檢討,所謂的「側翼網軍」成為被檢討的重點,認為他們雖然成功保住了民進黨(政黨票)的基本盤,卻讓中間選民對民進黨拒而遠之,最後導致民進黨在多處地方敗選。

對於許多民進黨在網路上的積極支持者來說,自然會覺得看到這樣的評論很受傷。首先,支持自己喜歡的政黨跟候選人、為自己喜歡的政策辯護或辯論,本身是一種言論自由,政黨就算要管也管不到。另外,憑什麼其他選民選擇候選人的標準,不是「候選人本人」,而是「候選人的其他支持者的表現」?

此外,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無論是發文有一千塊、寄生在市政府裡、堂而皇之的公關公司,真的收錢的其他政黨網軍到處都是。最後,中國威脅仍在、甚至在中共二十大之後更為嚴峻,境外網軍也規模驚人,身為公民努力提醒何錯之有。為何在這次選舉之後,只有民進黨的側翼網軍被罵?

這是一篇長文。民進黨的側翼網軍被檢討,只是最後短期的結果。但要了解這個結果,可以從整個民進黨自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以來的整個長期選戰策略與結構來討論。在討論完短期以及長期的因素以後,我也會據此以及2022的選舉結果給予建議。

遠程因素:政黨總統化(Party Presidentialization)

2008年民進黨大敗的原因之一,在於有數個派系彼此互打、殺到刀刀見骨、互揭瘡疤,初選完了也不用大選了。2008年之後,各個民進黨派系沒人想要接起連網站費都付不起的民進黨中央,於是蔡英文接手上任。但蔡英文一開始也受到派系影響,一開始黨主席選舉僅獲得57%的票。

因此蔡英文一開始的策略,是試著讓黨內各個派系之間保持平衡並共享權力,但在安撫派系的同時,把權力逐漸集中到黨主席身上(杯酒釋兵權?)。

舉例來說,民進黨2010年的縣市長提名,就開始出現用協調的方式出線,而不是黨員投票或是全民調。而2012年的不分區提名,則是讓各派系共組提名委員會,然後該委員會可以提名全部的不分區名單。這結果雖然不意外的是讓派系大頭們擠進安全名單,但也讓黨的權力逐漸往內集中。

2012年更出現一個改變,就是總統跟立委合併選舉。這雖然是馬英九的建議,但因為兩者合併選舉之後,區域立委的媒體曝光度降低了30%,而投票率上升20%,這導致合併選舉之後,總統候選人的重要性大增,總統的得票決定了區域立委的命運。這也給了蔡英文機會,在宣傳動員上把總統跟立委宣傳一體化,2012年黃底黑字的社會正義廣泛出現在各地立委的看板之中。

這種的宣傳中心化,也影響民進黨宣傳部門的改革。原本蔡英文在2009年成立了網路部,統整全部網路上的行銷與攻防,但同時還有非網路的文宣部。而在太陽花社運之後,民進黨把兩者改組成了媒體創意中心,並實際在2014年的柯文哲選戰中測試,結果甚佳。

在2016年,媒體創意中心有辦法針對80個不同的社會群體拍攝80支不同的宣傳影片,企圖全面爭取無黨派的選民。這種大規模的做法倚賴的就是高度中心化且分工細緻的媒體創意中心。

隨著2010、2012、2014民進黨的勝選,蔡英文也逐漸在黨內穩固地位,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比較溫和、偏向中間選民的行為,也在當時給予她較高的滿意度。

於是民進黨在2013希望把縣市長提名改回黨員投票、結果失敗;2014要討論凍結台獨黨綱,蔡英文有辦法直接停止討論;2016年勝選在望,於是蔡英文有辦法直接把不分區提名的權力拿回總統候選人手上,使之成為選戰的一部分,因此提名非常多社運人士、區域立委選舉也給予跟小黨合作的空間,並要求整場選戰是由上而下的統一規格、統一顏色。

這些都是2016年民進黨在選戰上逐漸「總統化」的過程,權力跟整個宣傳機器都集中到黨中央。

wmuloy0t5edyvmgamj6q10snwzm9m4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中程因素:2016年後開始執政

2005年羅文嘉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感慨說2000年之前的宣傳部門空虛,因為大多跟著進總統府了,後來年輕人都不加入民進黨了。

同樣的狀況,也在2016蔡英文政府開始執政時出現。

本來民進黨或基金會內負責選戰宣傳、撰稿、溝通的幹部,許多同樣進入了總統府或是行政院辦公室。代表國家宣傳畢竟與選舉不同,包括行政工作、接待外賓、實際的政策討論、研擬、執行、追蹤、準備立法院攻防等,這些在目標上跟對象上都跟選戰有很大的差別。也因此2016年之後,民進黨本身的宣傳部門再次進入了人員不足、目標不明的狀況。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於2014年太陽花社運之前,大部分的臉書粉專,是反映實際社運團體或社會網絡的網路部門。先是有實體串聯存在,然後放個粉專發布相關訊息並串聯。但在2014年之後,開始出現更多的是政治類的匿名粉專,背後的管理員不露面,但是透過圖文創作來娛樂相同黨派的支持者,並同時傳遞訊息。

這些匿名政治粉專雖然反映了自媒體在社群網站中的興盛,也跨黨派的存在,但也不時傳出有各政黨在背後金援而被抓包的情況。從哈伯瑪斯的觀點來說,這就是各政黨試著想要佔據公共領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