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為何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

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為何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主翼不在,剩下側翼的自主護航,被民眾認為是當中央執政權的打手而給予更嚴格的標準,而側翼則認為自己根本不具有權力、民進黨受到地方執政與中國打壓鉗形攻勢,而認為民眾雙標更為怨懟,就成為當下的情況了。

而2018年選舉中,同時有十項公投案,以及有九合一選舉,每個選民要拿十幾張票投,不只是一邊開票、一邊投票,更因為議題大亂鬥,使得原本就出現空洞的民進黨宣傳部門陷入宣傳困境。

該次選舉中,一邊是民眾組成的挺同婚、反同婚大戰,一邊是台灣正名公投、一邊是核能公投跟絕食、一邊是空汙法,配上才剛改來改去的《勞基法》,民進黨當初2016年的所謂「拍80支影片鎖定80種人」的規模完全拿不出來,最後自然是民眾憑感覺投票。這個問題隨著公投不綁大選、以及韓流、習近平喊一國兩制、香港鎮壓而又在2020年變得不明顯。

近程因素:肺炎疫情與網路行為改變

在2020年總統大選之後,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興起,人與人之間的實體交流趨近於零,於是線下的社會網絡變得不穩固、社會團體想組織也有困難、更別說進行社會運動。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沒有大規模社會運動,但同時網路宣傳佔選民閱讀的數量比例越來越高。

於是,疫情之間有幾個變化開始出現。

第一,社群網站的數量本身越來越多元,因此人們開始依照政黨傾向選擇自己喜歡待的社群網站,例如民進黨支持者偏好待在臉書、國民黨支持者則更常使用YouTube、年輕人也開始待在屬於自己世代的社群網站。

不同社群網站之間彼此資訊交流越來越低,一個社群網站認為是共識的驚天大事,另一個網站可能連聽都沒聽過。這些過去可能因為大家都還會念報紙、看三台、去巷口聊天而偶爾有交集,但是在2020年疫情後則是全面斷裂與極化。

第二,則是重新回到對「真人」的偏好。無論是在YouTube、TikTok、甚至其他更新的社群網站中,人們開始重新希望看到的內容是真人,而不再只是圖文或是匿名粉專。有的社群網站甚至打出了不能修圖做為吸引的號召。而那些所謂的百大YouTuber、百大網紅,也幾乎全部都是本人露臉上陣。

這也可能跟疫情有關,過去每天在路上見到真人,回家追求虛擬。現在被關在家,人與人當面交流少了,反而更在螢幕中追求真人。就算單純透過手機看人吃飯睡覺,都覺得是值得花的時間。

在這樣的改變之下,原本2014年流行的匿名政治討論粉專,到了2022年的宣傳效果就遠不如真人上鏡。當然,PTT跟DCard仍然是匿名的,但是他們討論內容的源頭許多仍來自上鏡的網紅,而YouTube更是佔了流量的大宗。事實上,假如仔細觀察,國民黨與民眾黨在最近被稱之為側翼、具有高流量的人們,幾乎都是本名、露臉出場。當然,民進黨友好的粉專也是露臉的人才能真正撐起流量跟議程。

側翼與主翼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有兩個主要因素,一個是執政,一個是主翼

首先是執政。

民眾對於不同政黨的側翼標準不同,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現在仍然是民進黨在總統府執政:「拜託,你們是執政黨耶!」。

被說到民進黨有黑道,而反擊是「國民黨也有黑道、民眾黨也去親近黑道」;被說到民進黨執政縣市有場館沒蓋好,而反擊是「你看台北市、新北市也沒蓋好」。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既然民進黨在總統府執政,理論上權力更大、資源更多,民眾對民進黨的表現跟要求就應該要比國民黨、民眾黨還要更高。

蔡英文、林佳龍選前之夜合體造勢(3)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所謂的「打到自己人、迴力鏢」,就算真的出現了,也無法讓支持無黨派民眾轉而支持民進黨。這是因為權力高低與否而產生的雙重標準。在這種一樣爛的情況之下,所謂的協助民進黨的說帖、護航內容,因為站在同側的對象是具有較高權力的一方,看起來比較像站在高牆那一邊,民眾願意買單的比例就比較低了。

當然,許多側翼會立刻反駁這樣的說法。

第一,地方縣市長仍是國民黨多數、地方議員也是國民黨多數,憑什麼地方施政問題要算到總統身上?第二,國際政治更有中國到處打壓,民進黨就算當上總統,許多地方仍然不是說做到就能做到的,哪能說是站在高牆的那一邊?

應然面的確如此,但實然面上總統與行政院仍能決定大筆預算,也能動用軍隊與警力,因此對一般民眾來說,位在總統府的民進黨當然是具有比較高的權力,也因此需要承擔比較多的責任(但我會在後面提及,這也是本來執政權應該發揮的優勢及作用)。

另一方面,民眾對於國民黨以及其他政黨之間的雙重標準,也與台灣過去的歷史有關。在針對墨西哥執政黨PRI為何能長期執政的研究中,發現一個心理作用,就是雖然很多墨西哥選民覺得PRI執政不好,但因為已經執政太久,太熟了,所以可以預期他大概有多爛。

相較之下,其他的新政黨,可能超好、但也可能超不好,變數有點大。與其猜測新政黨到底好不好,不如就投PRI,反正一切也不過是維持現狀而已。台灣民眾對於國民黨,在我許多的研究中,其判斷標準也是對跟民進黨是非常不同的。而是來自於歷史因素造成的差異。

但是話說回來,側翼對於同黨或不同黨的出征跟辯論,為何會成為2022年主要的選戰焦點?當然,媒體的惡意放大是原因之一。但另外一個原因,在於民進黨中央的宣傳機器基本上是停擺的,也沒有跟執政權充分配合。

2022年我們看到的主要政策,僅有1200的車票,其他大規模建設或社福政策都沒有成為主要的選戰焦點,反而我們更常聽到Gogoro、或是桃園夏威夷,這些雖然被拿來嘲笑,但是這種簡單易懂的支出型政策,本來是具有資訊與資源優勢的執政黨更容易輕易推出並主導選戰主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