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為何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

其他政黨當然也有所謂的側翼網軍,為何只有民進黨的側翼被罵?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主翼不在,剩下側翼的自主護航,被民眾認為是當中央執政權的打手而給予更嚴格的標準,而側翼則認為自己根本不具有權力、民進黨受到地方執政與中國打壓鉗形攻勢,而認為民眾雙標更為怨懟,就成為當下的情況了。

相較之下,以民進黨的粉專為例,有一半的貼文都花在打擊其他政黨的候選人上(如下圖)。而停擺更直接的證據,在於現在大家根本不知道民進黨發言人有哪些人,各個主要地方候選人的發言人是誰。假如問民進黨支持者,他們對有哪幾個側翼的了解程度搞不好還大於對民進黨發言人的了解程度,甚至民眾黨的發言人跟國民黨的發言人的辨識度、曝光度都比民進黨發言人們高。

圖片1_為什麼只有民進黨側翼被罵?
作者提供,擷取自民主進步黨臉書

當然,對於各個選區來講,這些其他政黨的候選人也都是各選區的執政黨或民調領先者。但是,對於仍擁有中央執政權的民進黨來說,理應可以提出更具體的政策影響選舉主軸,而不只是攻擊對手。

同樣地,雖然民進黨在立法院已經獲得了多數,但大多數民眾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通過的重大政策是哪一個了。最有印象的,大概還是2019年的同性婚姻法案,當時蘇貞昌的影片感動了許多人。後來大概就是消費券以及防疫過程,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額外的制度更新或法案曾經拿來大書特書了。再往前大概也只剩下《勞基法》。

在沒有重大政策改革、也沒有重大支出政策作為選戰主軸,總統、行政院長也幾乎沒有出面為政策辯護或領導政策討論的情況下(18歲公投會之後說),使得所謂側翼要帶領政策討論也是不可能的。形成的循環就是:社運團體或個別候選人要提出一些政策,然後側翼跑去辯論,最後無疾而終,然後民眾覺得側翼在替執政黨監督民眾或在野黨。

假如今天的情況是,中央或各部門明確拿出對相關政策討論的對策、闢謠、甚至先於民間團體提出更多的相關改革直接帶著討論,那也不會淪為只有側翼Google亂找或憑常識的罵回去,畢竟在中央的執政黨本身就應該具有更多的內部資訊與資源,理應在聲量上、內容上、品質上、以及合法性上,都應該遠勝於兼職發文的側翼,而目前看來不是如此。

這甚至只是臉書這個平台的狀況。以外交為導向的推特不算的話,民進黨在其他社群網站幾乎是全面失敗的。

YouTube的直播流量比其他政黨少一位數,Instagram上除了蔡英文以外,其他候選人的流量比一般高中生還要低,TikTok跟小紅書民進黨不方便經營,Line上則是沒有向外拓展的潛能(因為仰賴實體先交流,而疫情讓這個更為困難)。舉例來說,曾經的學運領袖林飛帆,雖然努力更新Instagram,但是就算到選舉前也只有5000個讚、每個照片500個讚),苗栗縣長候選人女兒里唯則是林非凡的22倍

所以假如我們回顧這整串歷史,可以看到民進黨的權力與宣傳模式在2008之後逐漸集中,但隨著進入總統府執政之後反而出現真空,加上民眾期待執政權能跟選戰宣傳能有更緊密的結合,但是沒有,行政沒有提出政策、立法沒有提出改革、黨機器沒有提出競選主軸。

最後主翼不在,就是剩下側翼的自主護航,被民眾認為是當中央執政權的打手而給予更嚴格的標準,而側翼則認為自己根本不具有權力、民進黨受到地方執政與中國打壓鉗形攻勢,而認為民眾雙標更為怨懟,就成為當下的情況了。

從18歲公民權談回到主翼策略

在這次地方大選中,18歲公民權的支持票一共有565萬張,比民進黨候選人的得票還多了一百萬張,而反對票為500萬張。這個數字代表的是18歲公民權的票儘管大多與政黨顏色有關,但是仍然有轉圜的空間;有許多在地方選舉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在18歲公民權的公投票上與綠營站在一起。

這代表了幾件事。

第一,還是有著一些中間選民,會支持民進黨與總統也正在力推的「正確」事務與政策;假如討厭民進黨真的完全稱霸選舉,我們應該看到民進黨力推的18歲公民權也僅拿到少數票,畢竟冬奧正名跟同婚都拿到少數票了、當初其他能源議題更是直接大敗,這個18歲公民權的公投結果其實代表了還是有良善跟希望的多數存在。

同樣地,我的分析發現當初2018年有幫忙同婚公投的積極支持者們,似乎仍在2022年幫助民進黨獲得更多選票,尤其在都市地區

第二,蔡英文在選前,與一些新的網紅一起露臉推動18歲公民權,包括過去合作的雞排妹、吳鳳,以及新的里唯、郭鬼鬼等人,其實都有收到不錯的效果,點閱率也高於民進黨自己推出的吳怡農跟余天。這有呼應到我前面所提到的,目前露臉宣傳將會是越來越頻繁的趨勢,過去匿名粉專逐漸退流行。

然而,就算民進黨企圖在這次選戰利用蔡英文的高人氣以及高滿意度,但最後端出來的政策還是主要只有18歲公民權、以及「為台灣挺身而出」,而沒有明確的政策改革或補助政策,因此在帶動議程上(agenda setting),是效果並不顯著的。

圖片2_為什麼只有民進黨側翼被罵?
作者擷取自蔡英文IG

也因此,回顧整段遠程、中程、近程的民進黨歷史、以及最近對於主翼與側翼之間的觀察及互動之後,我認為接下來的四百多天內,民進黨可以考慮以下改革:

第一,端出值得討論、容易記得與背誦的政策法案、通過數個支持度高的重大改革,直接帶動議程討論,同時預先充分準備好輿論攻防的相關資訊。並在政策端出來時,由行政院長、黨發言人群、以及立委同時進行主要說明。而在政策內容上,過去美國的研究指出,減稅本身民眾是不太有感的,因為民眾不覺得有多收到什麼。

相較之下,消費券或其他看得到效果的公共建設,對民意影響更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