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誰才是「恐怖分子」?西方主流媒體與影視娛樂的再現問題

《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誰才是「恐怖分子」?西方主流媒體與影視娛樂的再現問題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探索巴勒斯坦人的真實故事,作者展開一系列的人物採訪,包含移居各國的巴勒斯坦難民、以色列將軍之子和錫安主義者等,為巴勒斯坦人譜寫臉孔的同時,也為他們撕下難民的標籤,還原其身而為「人」的尊嚴。

文:王冠云(Cynthia Wang)

誰才是「恐怖分子」?——西方主流媒體與影視娛樂的再現問題

多年來,政府的立場讓大多數主流媒體,始終採取與官方一致的書寫角度: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任何軍事鎮壓,皆出於捍衛國家主權的自衛行為。除了不想與反猶太主義染上關係,另一個讓主流媒體與歐美國家在以巴關係中,對巴勒斯坦持不友善態度的關鍵則是「恐怖主義」的連結。

「恐怖主義」一詞源自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二十世紀時,為爭取獨立的愛爾蘭共和軍一度成為恐怖主義的代表。直到二十一世紀後,在美國聯邦調查局與聯合國的演繹下,成為「個人、團體或國家為了政治、宗教、種族或意識形態因素,針對無抵抗還擊之力的平民使用非法、不均衡的暴力手段,造成平民的心理或生理安全受到威脅與影響」。

但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由當時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 Bush,小布希)主導的「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讓恐怖主義的定義漸漸模糊。多數時淪為意識形態之爭,以合理化握有權力、武力一方,對弱者所採取的種族、宗教歧視與政治、人身安全打壓。

當時的以色列總理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在九一一事件後造訪美國時,便對小布希說:「攻擊以色列人民的巴勒斯坦人與攻擊美國人的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一樣,都是恐怖分子。」表示以色列與美國之間,除了軍事、經濟、外交的長期合作外,面對反恐戰爭上,兩國應並肩作戰,共同擔任打擊恐怖分子(巴勒斯坦、賓拉登)的角色。

現今國際新聞中備受矚目、駐點於加薩走廊的「哈馬斯」組織,在阿拉伯文原意為「伊斯蘭抵抗運動」,於一九八七年創立,在二○○○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後開始興盛,主張武裝抵抗結束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曾使用自殺炸彈客攻擊以色列,被歐美國家與以色列視為恐怖組織。

在媒體報導中,以色列與哈馬斯經常被並提,二者之間的鬥爭被媒體釋義為「戰爭」與「衝突」,以美國為首的政治人物往往採取譴責哈馬斯的立場,表示以色列有絕對主權、保衛國家領土與對抗恐怖分子的權力。

然而,若以歷史宏觀的角度看「恐怖主義」一詞的演繹、改變,即不難分辨,誰是恐怖分子一向是根據在位者的角度與史觀做為基礎。例如,一九九三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反種族隔離革命家曼德拉,曾被列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恐怖分子名單之中;而一九九三年以巴雙方坐下和談的《奧斯陸協議》中代表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其所帶領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曾被視為恐怖組織,然而,簽訂《奧斯陸協議》、扶植成為自治政府總統後,阿拉法特即在隔年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這些例子都解釋了恐怖主義與誰是恐怖分子,有可能隨著國際現實主義的變化而改變。許多閱聽眾在過去一甲子以來,已習慣將歐美為主的國際媒體內容奉為公平公正國際新聞的圭臬,若在失去歷史脈絡的情況下,單從哈馬斯攻擊以色列、以色列自衛還擊轟炸加薩做為以巴關係的報導起始點,西方主流媒體將導致許多閱聽眾在理解以巴關係時顛倒因果。

哈馬斯不但不能取代巴勒斯坦人民起義的力量與意義,其擁有的武力與經濟基礎,更是無法與每年接收美國至少三億美元軍事援助的科技大國以色列放在同一個天秤相比擬。以哈馬斯取代巴勒斯坦人民起義聲音的報導基礎,徹底忽略了巴勒斯坦人民早在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後、哈馬斯興起前,早已不間斷起義抵抗的事實,不管是以武力抵抗或和平談判的方式,巴勒斯坦從未放棄過爭取自治獨立、國家主權的機會。

社群媒體串連全球草根,反錫安主義新力量?

各大社群媒體上,二○二一年五月以色列進攻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接著無差別轟炸加薩以來,便興起一股與主流媒體完全相反的論述觀點。

由巴勒斯坦人記錄的第一手影像——包含哈馬斯向以色列射擊火箭炮以前,東耶路撒冷居民被屯墾居民與以色列軍隊武力驅離家園、阿克薩清真寺遭以軍攻克的數起導火線,也包含連續十一天加薩受空襲,使六十五名兒童在內的二百三十二位加薩人身亡、超過五萬人無家可歸的影像——殘忍而真實地呈現出巴勒斯坦人在以軍鎮壓殖民下的苦痛,使得國內和海外的巴勒斯坦人,與全球各國的人權運動者皆無法繼續對以色列的非法行為坐視不理。

幾週後,滾雪球效應般,許多民眾自發性組成的聲援運動持續在各地發酵。亞洲、歐洲、美洲各國,上千、上萬乃至二十萬人聚集街頭,聲援及捍衛巴勒斯坦人的人權,並將以巴問題與過去的「南非種族隔離」政策、與源自歐美的「種族主義」(Racism)與「屯墾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意識形態做出直接連結。

不只愈來愈多名嘴、演員、名模、運動明星與政治評論家加入聲援巴勒斯坦的浪潮,歐美各國更有許多猶太團體在遊行時站出來,或在社群媒體上發聲支持巴勒斯坦的人權與自治主權,齊聲譴責以色列政府的不人道作為,這些猶太人試圖藉由他們的聲音來破除以色列政府將反猶太主義與批評以色列畫上等號的關聯。獨立媒體上,不同以往黑白分明或以「衝突」做為視角開端的聲音漸漸浮出水面。

一如在美國興起的世紀最大示威衝突「黑人的命也是命」社會運動,串聯起全美內外各大城市出來抗議的,並非僅是針對黑人男子喬治.佛洛依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一事,其背後引起成千上萬人共鳴的是,美國有色人種過去數百年至今,不間斷遭奴役、壓迫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