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fake換臉A片案小玉判賠100萬元,黃捷:感謝法官給公道,但更迫切的是數位性暴力修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官指出,對這種數位性暴力之行為,最重僅能以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來處理;對被害人的影像在網路上廣傳,也欠缺對於網路相關經營者的管制措施。以致於被害人除了民事求償外,目前已別無其他嚇阻此類行為的合法手段。
26歲百萬YouTuber「小玉」朱玉宸和助理莊炘睿利用深偽(Deepfake)技術,將女性政治人物、網紅、藝人的臉部特徵,移植到色情片AV女優的臉上,以次販售牟利獲利超過1300萬元,受害者包括立委高嘉瑜、高雄市議員黃捷、藝人雞排妹等119人。
當時網紅「奎丁」也遭「換臉」成為謎片主角,她得知後,自己投入調查,並拍影片揭露;結果遭報復,她的換臉影片被轉成「免費觀賞」;檢警介入追查,去年10月發動搜索,並揪出隱身幕後的主謀小玉。
今年3月,台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依涉犯妨害風化、《個資法》與加重誹謗等罪起訴朱玉宸與莊炘睿;今年7月,一審新北地院判處朱男5年6月徒刑,莊炘睿3年8月有期徒刑,皆可易科罰金。新北地檢署認為判決過輕,且未與受害者達成和解,已上訴。
而民事部分有21名被害者求償,新北地院審理後先判朱、莊2人賠償黃捷及一名空姐各100萬元,其餘19名被害者求償部分由不同法官審理中。
法官:影片已造成永久傷害,而目前法規有限無法補償受害者的損失
根據判決書的內容,法官認為,小玉和其助理莊炘睿的行為,已經讓被害者的猥褻影片在網路上流傳,即使他們聲稱已將影片下架、銷燬原始影片,但影片至今仍在網路平台流通、轉傳、和被觀看,造成長久、永久性的傷害。而且數十年後,此影片仍將在網路上存在而被反覆觀看,這對被害人將造成極大的精神上痛苦及傷害,影響其聲譽及自尊,永無寧日,已經造成被害人難以抺滅的精神創傷。
法官也說明,「挖面台灣網紅」網路平台,短短兩、三個月即吸引6000人成為付費會員,且依網路聲量統計,被害人的的負面聲量遠超正面聲量。
因此小玉等人的行為,除了造成被「換臉」的被害人們難以抺滅的痛苦及傷害,更助長影像性暴力之不良風氣;因此基於現代網際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和永久保存性,影片對於被害人的人格法益侵害,是長遠而難於短時間內恢復的,因此被害人請求100萬元的精神慰撫金是適當的金額。
法官也在判決中說明,當今社會網際網路使用普及率極高,降低了網路影像被社會大眾閱聽的門檻與成本,再加上因為網路伺服器遍布全球,上傳於網路的資訊,經常被不斷重複備份,個人使用的電腦、平板、手機也可輕易下載、擷取,然後再上傳到網路。也就是說,要將上傳到網路的影像資料完全抺除,以回復被害者的權利,在現行條件下,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而小玉和助理利用網路招攬付費會員,販賣猥褻影像,對於被害人的影像將長久留存在網路世界之事實應該早就知道,卻仍不顧被害人在未來數十年的時間內來將反覆受此困擾不能解脫,為謀暴利而為此行為,自2020年7月起至2021年10月被警方獲時,獲利已逾1300萬元,法官認為,這是重大的惡意。
另外法官也強調,依我國目前法律規定,對這種網路、數位性暴力之行為,最重僅能以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來處理;對被害人的影像在網路上的廣傳,也欠缺對於網路相關經營者的管制措施。以致於被害人除民事求償外,目前已別無其他嚇阻此類行為之合法手段。在這種情形下,恐導致我國女性在上網時會有許多不必要的擔憂,也不敢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張貼日常照片、記錄生活點滴,從而造成網路上言論自由的實質限制,「不可等閒視之」。
黃捷:感謝法官給公道,數位性暴力的修法更迫切
對此,黃捷今日表示,感謝法官還給受害者公道,寒冬中給受害者一些安慰;不過更迫切的仍是數位性暴力的修法,包括懲處、防範及補救下架機制,但願不會再有人因為性影像的威脅和流傳而擔心受怕。
高嘉瑜日前也提出,台灣目前只有《刑法》「加重誹謗罪」和「散布、販賣猥褻物及製造持有罪」可用,因為是透過科技技術進行人臉移植,不構成「偽造文書罪」,又因為影片是偽造、並非被害人真正發生的活動,不屬於「妨害秘密罪」。
相對國外的罰則,台灣法規刑度很輕,只有2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高嘉瑜特別提出2項《刑法》增訂案,包括擬新增訂性隱私的定義,性隱私影像包括「性交或類似性交之影像」、「人體性器官接觸之影像」的影片、照片、電磁紀錄或其他類似之物。
另外也擬新增侵害性隱私罪章,未經同意製造、偽造、拍攝、儲存、傳送或公開他人性隱私影像,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意圖營利犯第一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偵查第四大隊副大隊長柯志仁日前召開案情記者會時曾坦言,案件目前雖然已偵破,這些影片部分仍在網路上、line群組間被轉傳。僅能先對個案處理,若有其他人以其他名義、管道將影片流出去,「就變成其他個案,目前需仰賴民眾在各平台檢舉,才能將影片下架」。 至於YouTube、twitter網路平台仍可搜尋到少數影片,檢、警已聯絡平台下架,若個案範圍外者,因缺乏「法律文件」仍要視平台內部「道德規範」。「網路內容涉人權與言論自由,看要怎麼去衡量…沒有法源,檢警其實很為難。」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