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防疫鬆動、確診激增掀「搶藥潮」,原料藥短缺導致全球供應鏈陷「藥品荒」

中國防疫鬆動、確診激增掀「搶藥潮」,原料藥短缺導致全球供應鏈陷「藥品荒」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產原料藥已佔全球原料藥市場約三分之一,是全球原料藥龍頭,目前其國內掀起搶藥潮,導致全球藥品跟著一起斷貨。

中國防疫政策由「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染疫人數劇增,醫療資源面臨重負,中國人民開始囤積各類藥物,進而導致全球陷入「藥品荒」,其中短缺藥品以兒童退燒藥、嗽嗽藥和抗高血壓藥等最為顯著,作為原料藥(API)最大出口國的中國,形同「中國發高燒,全球跟著打噴嚏」之情況。

中國解除清零,藥品遭搶購

12月7日,中國國務院公告未再提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等文字,且大幅度放寬防疫措施。

他們要求不得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不再跨區對跨地區移動的人,進行核酸檢測和健康碼;還有不再檢查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等。

防疫措施鬆動後,9日中國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出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加強準醫療準備,將方艙醫院升級為亞定點醫院,並且增加特護病房(ICU)。《美國之音》報導強調,此舉正為確診人數暴增和染疫高峰做準備。

令人感到弔詭的是,自從北京當局放鬆封控以來,官方通報染疫人數「不增反減」引起民眾對數字的懷疑。據報導稱,此次疫情重災區北京市,9日全市新增2673人竟比前(8)日3362人減少689例。

事實上,中國醫療體系開始緊繃,中國人民開始向各地搜刮採買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作為藥品出口大國的中國,其境內「搶藥風潮」擾亂全球供應鏈。綜合媒體報導,德國、韓國、香港和朝鮮等地,陸續傳出缺藥情況。

AP22346328634761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2022年12月 12日,檢測試劑盒和退燒藥在一家中國藥局搶購售罄。

中國藥品供應中斷,全球藥物跟著短缺

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資料顯示,過去全球主要原料要生產國分佈於西歐、北美、日本、中國和印度。隨中國生產技術提高,製藥設備日益完善,世界原料藥逐漸向亞洲轉移,中印正快速崛起,許多國家仰賴中印原料藥進口。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FR)報導指出,歐洲和日本生產的所有藥品中,約70%含有來自中國的有效成分,如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而歐洲冬季來臨,德國藥品目前有301份關於供應短缺的報告,其中以以兒童退燒藥、咳嗽藥、抗高血壓藥和乳腺癌藥的情況最顯著。

這類情況也出現在韓國,據韓國業內人士告訴《韓國先驅報》指出,韓國在不久的進口感冒藥原料遇到困難。韓國食品安全部近日警告韓國製藥公司需注意國內感冒藥生產情況。此外,朝鮮除了擴大增購退燒藥、抗生素等政府發放給確診者的一般藥品外,還特別要求購買新冠治療藥物。

至於香港,許多港人購買止痛退燒藥寄回中國內地,導致香港大部分藥局都缺貨。港九藥房總商會副會長劉愛國告訴《文匯報》近一周多了4成銷售量,他強調香港藥品充足,本次斷貨情況必不會重演。

不過,有藥局負責人表示,止痛退燒藥已經沒有現貨,早些時間限制每多至多購買4至5盒藥,現在相關藥物需求暴增,擔心香港彈丸之地無法供應中國需求。

中國原料藥品佔全球三分之一產能

中國政府多年來出爐多項支持醫藥政策,涵蓋藥物審批、定價、製造、運輸及經銷,建立一個更加市場化的行業,成功鞏固全球市場。《中國醫藥報》統計,中印的原料藥供應全球總佔比從2008年的16.7%上升至2019年的47%。

而中國是全球化工產品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2020年幾10種大宗化工品產量穩居全球首位。

2010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出口額已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開始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國能夠生產約1650個品項、產能佔全球約30%的原料藥,具有一定議價能力。

這些品項,如抗生素原料藥佔據了國際市場的30%,像是解熱鎮痛藥物如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等產量較高,其中撲熱息痛產量為世界總產量的50%。此外,維生素原料藥中,除極少數品種外,大部分產量居世界前列;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市場佔有率世界領先。

另一方面,中國還是某些重要藥物有效成分的最大供應國,甚至是全球唯一供應國,像是抗生素萬古黴素等,中國還主導著肝素的全球供應。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中國產原料藥已佔全球原料藥市場約三分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全球原料藥龍頭。

近年來,中國企業申請歐盟CEP(原料藥歐洲藥典適用性證書)和美國DMF(藥品主文件證書)的數量都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以歐洲市場為例,截止到2022年年中,中國企業共擁有899個有效的CEP證書,大約有900多個原料藥品種在歐洲市場上銷售,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原料藥來源地,預料中國對歐美藥品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