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芬蘭》:「快速消費,快速丟掉」,二手物品文化只不過是一種美好包裝而已

《二手芬蘭》:「快速消費,快速丟掉」,二手物品文化只不過是一種美好包裝而已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手商店不只是實踐循環經濟的場域,「回收再利用」也象徵了未來、環境和永續性。二手物品文化將讓人重新思考及發現物品的價值,也讓人從完全不一樣的角度深度理解芬蘭。

那麼,被退貨的物品,真的會像退貨的人所想的一樣,找到下一位使用者嗎?可惜的是,那樣的機率相當渺茫,即便是實際上從未用過的東西也一樣。每一件被退貨的物品,物況各不相同——開封程度、重新包裝起來的模樣、使用痕跡多寡等。對企業而言,逐一檢查並重新包裝被退貨的物件必須額外耗費時間、人力和金錢,是一個很大的麻煩。【註2】而且,商品都有所謂的「季節性」,尤其是具備特定功能或型態的物件,一旦錯過了熱賣時機,往往很難再次售出。商品若被退貨,又會花掉不少時間,在銷售上變得更加困難。

以企業的立場而言,將這類物品累積到一定數量,再全數拿去低價特賣或乾脆廢棄,更好辦、更划算。然而,這是多大的損失啊!從生產階段就耗費許多珍貴能源和資源做成的物品,連用都沒用過,只在物流之間來來回回就被丟掉了。整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我們看不見的碳排放,蒙受損失的絕對不只企業而已。

這算是我們的無心之過嗎?不,這絕對都是人類自作自受的結果。沒有人知道,我們的無知、冷漠,以及無意間的舉動,會導致地球另一端發生什麼樣的事,或者陷我們自己於絕境。每每想到這一點都令我忐忑難安。

隨意消費,隨意丟掉

不過,人類當今面臨的問題,相關責任也不該全數都推到消費者身上,一味地怪罪消費者。製造商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能讓商品賣得更好,經常慫恿消費者,宣稱消費者「有所欠缺」並一項接一項細數。於是,消費者買了一個東西,不見得不會再買別的東西,反而可能掉進一個龐大的無底洞。例如,原本只想買當下急用的乳液,在商店裡卻不停地被推銷其他號稱可以幫助發揮最大效果的產品——可能是「採用最新技術、能幫助找回青春和撫平細紋」的乳霜,或是標榜「化妝之後最重要的是清潔」的洗面乳——離開賣場時手上的袋子往往比原先所想的還重。

製造商想盡辦法將一個又一個產品串連在一起,推銷給消費者,告訴消費者「你的生活還缺了多少東西」,接著再催眠消費者「用了這些產品就能更接近社會大眾期待的理想模樣」。消費者一旦無法察覺所謂「有所欠缺」不過是商人的話術,只會不停地責怪自己愚昧無知,陷入無止境的相對剝奪感,在消費的無限循環中走不出來。一味地責備消費者,並不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不斷慫恿人們隨意消費、隨意丟掉物品的龐大體系有其錯誤之處。從製造業的大量生產模式中尋找待改進的環節,才是更具建設性和根本性的解決問題之道。

註釋

[1] Hanna Kozlowska, ‘Shoppers are buying clothes just for the Instagram pic, and then returning them’, Quartzy, 14 Aug 2018, accessed 15 Mar 2019. 網址:qz.com。

[2] Harriet Constable, ‘Your brand new returns end up in landfill’, BBC Earth, accessed 15 Mar 2019. 網址:www.bbcearth.com。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二手芬蘭:從跳蚤市集到二手商店,來自家具設計師的參與式觀察報告》,時報出版

作者:朴炫宣(박현선)
譯者:邱麟翔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即使都是二手物品一樣能從容生活!
從二手物品文化看見真正的芬蘭。

「看著芬蘭人努力生產品質又好又耐用的物品,樂意投注時間和金錢、賦予其價值,再自然而然傳承給下一代,我不免感到羨慕。」

北歐設計之父Alvar Aalto、設計大師Ilmari Tapiovaara和Eero Aarnio、芬蘭國寶品牌Marimekko……從椅子、餐具、織品到家飾品,芬蘭絕對是無庸置疑的設計大國,赫爾辛基卻幾乎每隔兩、三個街區就有一家二手商店。

芬蘭人為何熱中二手商店?

原來對芬蘭人來說,愛惜物品、珍惜資源宛如呼吸般自然,陳列得乾淨美觀、營運得極有系統的二手商店是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日常。逛二手商店或參與跳蚤市集,就是享受閒暇的方法之一。

二手商店不只是實踐循環經濟的場域,「回收再利用」也象徵了未來、環境和永續性。二手物品文化將讓人重新思考及發現物品的價值,也讓人從完全不一樣的角度深度理解芬蘭。

0010938762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