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跑步的人都是笨蛋》:簡單來說,討厭團體行動的「阿宅」意外適合跑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蛇崩綠道上的各位,一位有點厲害的跑者將如一陣疾風般從各位身邊經過囉。不是鈴木一朗,請別嚇到了。那天晚上,懷著被稱讚「您今天超帥耶!」的期待前往那間居酒屋。笑著迎接我的店長把第一杯啤酒放在我面前,然後這麼說:「白天看到您的時候沒事吧?您看起來一副快死掉的樣子欸。」
文:松久淳
適合阿宅的運動
雖說跑步的人百百種,我想,自己一定屬於適合跑步的那一種。
一個人獨處也不以為苦。只要立定目標,就能默默達成。有全成就要素蒐集癖,不全部通關誓不罷休的阿宅病。
這些也都是適合當小說家的資質。聽起來好像很帥,簡單來說,就是討厭團體行動的阿宅意外適合跑步。
此外,這個時期的我雖然還不懂,後來就知道可以用「今天跑多少公里」、「目標跑到哪裡」和「一個月要達成多少公里」等設定目標來提高跑步的意願。總覺得,與其說是體能問題,不如說跑步這件事與阿宅性格異曲同工。不是身體想跑,而是期待看到跑步APP上的數字成果。從健康層面來看,根本本末倒置。
總而言之就是這樣,從45歲那年3月25日開始跑,接下來我竟然像被什麼附身似的每天出門跑步。直到第10天下雨才休息。開始跑步的第一個月,沒出門跑步的日子僅有3天。
一開始我什麼都不想,一起床(雖然都過中午了)洗臉刷牙上完廁所,趁外面還有陽光時就出去跑,抱著要養成習慣的心情去做這件事,這樣的心態或許很重要。當然,我不否認「要做就要做徹底(不做就完全不做)」的阿宅性格也有影響。
跑步的地方就是目黑川沿岸和聽起來很猥褻的蛇崩綠道。2.8公里,23分鐘30秒,平均每公里的跑速是8分19秒,其中有一半用走的。這樣的成績從開始跑步的第一天起,好一段時間都沒有改善。
過了3星期,停下來用走的次數減少了,雖然跑得慢,至少還稱得上是跑步。此時一天跑4.39公里,34分11秒,平均每公里的跑速是7分47秒。儘管數字看上去不怎樣,在自己心中已經算很大的進步,為這一點微小的差距感到開心。
一方面自嘲「從這症狀看來,完全是迷上跑步了嘛」,一方面無法阻止自己跑步後盯著APP的GPS,一邊嘴角上揚一邊喝酒。看在熟識的居酒屋店員小哥眼中,那副德性一定很噁心吧。
就這樣,又過了一星期,第29天出門跑步的4月23日。從中目黑出發的我,先沿著目黑川跑,跨過目黑區後,跑到大崎的首都高速道路目黑線附近才折返,距離終於突破5公里。
儘管全程花費超過41分鐘的時間,每公里配速將近8分鐘,心中依然湧現一股難以言喻的成就感。深夜的居酒屋裡,我再次打開跑步APP查看跑步成績,點開GPS地圖一下放大一下縮小,嘴角不斷上揚,Chu-hai也一杯接一杯。看在店員小哥眼中,把那些彎彎曲曲的路線一下放大一下縮小的我,大概和拉長人中盯著色情圖片配酒的中年大叔沒兩樣。
然而,誰也沒去指正跑步當下不嗨,卻在這種地方為跑步而嗨(請用彷彿某種新口味Chu-hai的語調讀這段)的我。
5公里這種距離,看在現在的我眼中根本是睡著也能跑的距離。不、睡著當然是不能跑啦,不過就算感冒或嚴重宿醉,現在這點距離對我來說已經是「去去就回」的程度。可是,對一開始只跑100公尺就差點暈倒的我來說,5公里可是前人未達的境界。
「就快要看見宗家兄弟(註1)的背影了……」
啜飲小酒,眼神放空,口中情不自禁如此低喃的我,果然是60年代出生的小孩。
好喔,到了這個地步,原本冷靜認真又內向的我開始得意忘形,心想也差不多該端出跑者的架子了。平常只會說些「我這種人不成氣候啦」等過度謙遜的話,一旦跨越某個關卡就會瞬間擺出一付內行人的嘴臉,這也是行動派孤狼的阿宅性格之一。
好的,既然要端出跑者的架子,首先就得從外表做起。
當時每天還是穿著以前買的那件黑色愛迪達短袖運動衣、茶色七分運動褲和Hanes的防風夾克,腳踩耐吉白色舊球鞋。上下兩件運動服都是天天洗晾重複穿。
這段時間,只要是沒出門跑步的日子,我都掛在網路上,打開Amazon 的購物頁面,打上「跑步」關鍵字搜尋商品,仔細研究。一個月前別說對運動用品毫無興趣了,連看到真正有在跑步的大叔穿那種乳頭激凸,連蛋蛋都快遮不住的專業跑服時,我甚至還會心生厭惡。
不管怎麼說,沒別件替換的運動服也不是辦法,於是滑鼠一點,買下一件愛迪達的3000日圓短袖T恤。顏色是粉紅色。其實我不是特別喜歡粉紅色,只是(以我的狀況來說)和40歲過後連內褲都傾向選鮮艷色彩一樣,一定是潛意識中選擇了「容易辨識」的顏色。
此外,原本跑步時都把手機放在防風夾克口袋,但這樣實在晃得太厲害,就又滑鼠一點,買下900日圓的鬆緊帶腰包。從此之後,只要把手機、Suica卡(註2)和一張千圓鈔票跟兩枚百元硬幣放進去,就能出門跑步了。
瞬間點燃興奮心情,讓我自認「我也是個像樣跑者了嘛」的配件非「太陽眼鏡」莫屬。跑者就該戴太陽眼鏡啊,就連過去不太看馬拉松轉播的我,對高橋尚子(註3)最後衝刺前摘下太陽眼鏡往旁邊一拋的帥氣場景也是印象深刻。

那麼,該戴怎樣的太陽眼鏡好呢?從來沒運動過,一直以為太陽眼鏡是與我無緣的商品。話雖如此,其實內心一直暗自嚮往鈴木一朗戴太陽眼鏡的英姿。問題是,白天偶爾才會出門走動的我就算有時也戴太陽眼鏡,那也只是比普通鏡片顏色深一點的東西,總不可能戴著鈴木一朗那種太陽眼鏡搭東橫線電車吧。然而現在,我終於有機會光明正大化身鈴木一朗了!(上面這段正確的心境轉折實際上省略了不少文字。)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