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研究系所的存在,能挑戰既有以「男性主流」知識為框架的高等教育,這為何重要?

性別研究系所的存在,能挑戰既有以「男性主流」知識為框架的高等教育,這為何重要?
圖為世新大學校門。|Photo Credit:SUNSmania41 CC BY SA 4.0@Wikimedia common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倘若高等教育不持續培養性別研究相關的人才,除了失去具性別專業人才在學術場域或實務機構發揮,剝奪相關人才對社會貢獻機會,也容易使高等教育知識與環境制度停滯不前,無法回應當代現象與性別問題,學理和社會關係則難以與時俱進。

今(2022)年12月初,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傳出將被停招、系所整併等關所危機,引起各方關注,世新性別研究所師生亦組成反停招小組,在網路上邀請網友們連署反停招。然而,不少網友在相關新聞或貼文中留言:「這什麼所?」、「這在研究什麼,畢業後能幹嘛」、「不用單獨一個所也沒差吧,就放在某學科裡面就好了」等疑問。

事實上,以上問題,個人無論是和醫、商、理等背景人員互動,或是去超市買菜、在咖啡廳等場所人物談話,當有機會介紹系所時也被疑問過,或是換來對方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那是社工/教育/照護/心理/社會/哲學/歷史…(可填入各種您聯想到的相關專業,而這也和接下來討論有所相關)的一種嗎?」

然而,會有提出疑問,就也多出讓對方更深入了解與介紹的機會。藉此,本文聚焦於以下三點問題進行探討:(一)性別研究是什麼?(二)性別研究相關系所為何在高等教育環境有存在必要?(三)在日益向「錢」看、面臨少子化的高教環境,性別研究相關系所的未來?在聲援世新性別研究所同時,也期待推廣性別研究相關內容,及其對於社會發展的貢獻與特殊性。

一、性別研究是什麼?

性別研究的「性別」(gender),是跨越人類生殖器官差異,或生理表徵的男女二分,看見其背後因時代演變、國家脈絡、種族族群、社會結構、階級影響……等各式複雜意義因素,揭露看似二元的「性別」背後共存的多元宇宙。

例如以「母親」身分來說,我們知道現階段仍只有生理女性的子宮能孕育誕生孩子,但同樣身為母親的女性,在不同國家或福利政策下,媽媽們所面臨的育兒問題可能會有所不同;又或是以種族族群議題視角來看,即使同樣居住在美國,白人媽媽與黑人媽媽、華裔媽媽的育兒經驗也可能有所相異,當中時間軸、階級,時代脈絡扮演的角色又可能從中影響這些同樣身為「媽媽」的女性,有不同的生命敘事。

性別研究關注社會、性別與身體共融的特殊經驗,就如同常聽到的「性別無所不在」,例如以「醫療」議題來看,有探討同志就醫經驗與醫療制度關係、女性生產與醫療使用經驗等;如以「教育」議題來看,有課程知識裡的性別刻板印象、校園裡學生如何學習「當一個男/女同學」的性別互動等;如以「媒體」議題來看,有偶像劇本裡的性別情感操演、社群媒體上的性別形象塑造。事實上,性別存在於各時空與場域,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性別議題,因此性別無所不在。

於是可見,性別研究探索「性別」的複雜樣貌,能見性別從來不只是「男」或「女」,而是多元光譜的性別認同,也有傳統、轉變中或雜創型的性別氣質;人們藉以各式性別認同、氣質樣貌在社會當中生活、互動、實踐自我,使我們能透過性別看見權力關係如何運作,以及社會規則的變或不變。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