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CNN報導台灣的道路交通「宛如地獄」,官員何不實際到馬路去觀察問題出在哪?

CNN報導台灣的道路交通「宛如地獄」,官員何不實際到馬路去觀察問題出在哪?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台灣交通的問題,都需要交通相關單位的設計人員,實際到馬路去觀察才能得到解答,但目前交通部的相關執掌單位似乎還在佛系設計中,只寄望用教育宣導和加強開單來當作改善作為。

文:楊永綨(工作空檔時喜歡記錄文字者/公務員)

日前CNN Travel報導指出,台灣的道路交通宛如「地獄」,更有人整理出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和日本政府的官方宣導——來台旅遊須知內,都特別提到注意交通問題;台灣在2021年就有2962人死於交通意外,約是英國的五倍、日本的六倍之多。

台灣的人行道更被批評非常狹窄、高低不平、停滿機車、路燈、變電箱甚至是行道樹擋住了大部分的空間,行人難以通行,只能被迫走在車道上。主因還在來自於用路人的壞習慣和觀念不佳居多。

實際到馬路去觀察,才會知道台灣交通的問題出在哪裡

從2020年9月1日起,台灣即立法實施「汽機車駕駛人轉彎時,除禁止行人穿越路段外,不暫停禮讓行人優先通行者,將加重處罰」的罰則,但落實於都會區——尤其是交通繁忙的路口時——真正禮讓行人的駕駛,往往反而造成後方的交通回堵,讓更多的機車或汽車的駕駛人不耐久等,急切車道或是冒險於出陣中穿梭,對於交通的亂象,似乎沒有幫助。

台灣的汽機車數量密度可說是亞洲第一,以一個地狹人稠的都會區,這樣的汽機車數量,在交通工程上的設計,真的需要謹慎的規劃,通盤檢討改善。

例如行人穿越道的設計上,路口轉角處的退縮距離不足、夜晚的路燈無法完整照亮斑馬線,甚至馬路設計上是否符合所有的通行車輛等等。此外,大型車輛如大客車、砂石車、大型貨車的迴轉半徑都很大,而這些車輛行經轉彎處,尤其是大型幹道與一般道路的銜接處,也需要設置反光鏡,或是加大路口的設計,讓行人和駕駛多一點的視野,避免死角而發生憾事。

此外,台灣的機車密度也是亞洲第一,世界排名也是第一,總數達到400萬輛的機車,在台灣這個蕞爾小島的狹小都會區中流動,是何等壯觀。機車是馬路行車路權中的弱勢,偌大的車道卻只有小小的機車優先道,這麼多的機車要往何處去?能否設置汽車、機車的行車區域之間的安全間隔裝置,避免機車的穿梭車陣?

上述這些,都需要交通相關單位的設計人員,實際到馬路去觀察才能得到解答,但目前交通部的相關執掌單位似乎還在佛系設計中,只寄望用教育宣導和加強開單,來做交通亂象的改善作為。

交通工程只能治標,觀念和習慣才能根本的改善交通

除了汽機車,許多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的「共享單車」專案,騎車亂象也是一個令行人困擾的問題。

大家一定都看過,很多共享單車騎乘者不僅在人行道上飆速、不禮讓行人,甚至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穿梭,行人穿越道騎乘更是不勝枚舉,不理會紅綠燈的管制也是時有所聞,這些亂象也是行人無形中的障礙。

摩托車 人行道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筆者認為,都會區的交通規劃中,大型車輛還是建議以公車專用道等設計為主,減少公車穿梭較小的道路;機車則可設計專用車道並用安全裝置做區隔;人行道要設計相關的阻隔設施,避免機車族亂停的現象。至於人行穿越道的路口設計,則該採用內縮、加大路口區域的設計,增加用路人的視野,避免相關事故發生。

台灣的交通亂象不僅止於都會區,其他諸如郊區的重型機車競速、房車競速,更是產生很多危險和噪音,都是影響到台灣觀光地區的交通品質、環境品質的評分,都是需要相關單位的實際勘查和檢討改進。此外,筆者更期待國民的自我習慣的要求,在用路時不能老是抱著「別人可以我也可以」的想法,導致亂象的一再擴大,除了對國家形象大打折扣,國民本身也是受害者。

交通工程只能治標,降低事故率的發生,唯有觀念和習慣的改變,從自身的習慣和觀念做起,才能從「禮讓」出發,根本的改善交通。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