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報導台灣的道路交通「宛如地獄」,官員何不實際到馬路去觀察問題出在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台灣交通的問題,都需要交通相關單位的設計人員,實際到馬路去觀察才能得到解答,但目前交通部的相關執掌單位似乎還在佛系設計中,只寄望用教育宣導和加強開單來當作改善作為。
文:楊永綨(工作空檔時喜歡記錄文字者/公務員)
日前CNN Travel報導指出,台灣的道路交通宛如「地獄」,更有人整理出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和日本政府的官方宣導——來台旅遊須知內,都特別提到注意交通問題;台灣在2021年就有2962人死於交通意外,約是英國的五倍、日本的六倍之多。
台灣的人行道更被批評非常狹窄、高低不平、停滿機車、路燈、變電箱甚至是行道樹擋住了大部分的空間,行人難以通行,只能被迫走在車道上。主因還在來自於用路人的壞習慣和觀念不佳居多。
實際到馬路去觀察,才會知道台灣交通的問題出在哪裡
從2020年9月1日起,台灣即立法實施「汽機車駕駛人轉彎時,除禁止行人穿越路段外,不暫停禮讓行人優先通行者,將加重處罰」的罰則,但落實於都會區——尤其是交通繁忙的路口時——真正禮讓行人的駕駛,往往反而造成後方的交通回堵,讓更多的機車或汽車的駕駛人不耐久等,急切車道或是冒險於出陣中穿梭,對於交通的亂象,似乎沒有幫助。
台灣的汽機車數量密度可說是亞洲第一,以一個地狹人稠的都會區,這樣的汽機車數量,在交通工程上的設計,真的需要謹慎的規劃,通盤檢討改善。
例如行人穿越道的設計上,路口轉角處的退縮距離不足、夜晚的路燈無法完整照亮斑馬線,甚至馬路設計上是否符合所有的通行車輛等等。此外,大型車輛如大客車、砂石車、大型貨車的迴轉半徑都很大,而這些車輛行經轉彎處,尤其是大型幹道與一般道路的銜接處,也需要設置反光鏡,或是加大路口的設計,讓行人和駕駛多一點的視野,避免死角而發生憾事。
此外,台灣的機車密度也是亞洲第一,世界排名也是第一,總數達到400萬輛的機車,在台灣這個蕞爾小島的狹小都會區中流動,是何等壯觀。機車是馬路行車路權中的弱勢,偌大的車道卻只有小小的機車優先道,這麼多的機車要往何處去?能否設置汽車、機車的行車區域之間的安全間隔裝置,避免機車的穿梭車陣?
上述這些,都需要交通相關單位的設計人員,實際到馬路去觀察才能得到解答,但目前交通部的相關執掌單位似乎還在佛系設計中,只寄望用教育宣導和加強開單,來做交通亂象的改善作為。
交通工程只能治標,觀念和習慣才能根本的改善交通
除了汽機車,許多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的「共享單車」專案,騎車亂象也是一個令行人困擾的問題。
大家一定都看過,很多共享單車騎乘者不僅在人行道上飆速、不禮讓行人,甚至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穿梭,行人穿越道騎乘更是不勝枚舉,不理會紅綠燈的管制也是時有所聞,這些亂象也是行人無形中的障礙。

筆者認為,都會區的交通規劃中,大型車輛還是建議以公車專用道等設計為主,減少公車穿梭較小的道路;機車則可設計專用車道並用安全裝置做區隔;人行道要設計相關的阻隔設施,避免機車族亂停的現象。至於人行穿越道的路口設計,則該採用內縮、加大路口區域的設計,增加用路人的視野,避免相關事故發生。
台灣的交通亂象不僅止於都會區,其他諸如郊區的重型機車競速、房車競速,更是產生很多危險和噪音,都是影響到台灣觀光地區的交通品質、環境品質的評分,都是需要相關單位的實際勘查和檢討改進。此外,筆者更期待國民的自我習慣的要求,在用路時不能老是抱著「別人可以我也可以」的想法,導致亂象的一再擴大,除了對國家形象大打折扣,國民本身也是受害者。
交通工程只能治標,降低事故率的發生,唯有觀念和習慣的改變,從自身的習慣和觀念做起,才能從「禮讓」出發,根本的改善交通。
延伸閱讀
- 【系統性交通暴力】如果張雨生當年沒出這起車禍,他這個月正在歡度55歲生日
- 行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從「標線型人行道」開始改變的公民行動方案
- 台灣交通真的是「世界亂」,為什麼道路設計竟是以「汽車」為尊?
- 英式過馬路(上):這些不像斑馬的斑馬線,正是降低交通意外的功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