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西在1989年因乳癌入院,手術康復後因後遺症致右手失靈,改用左手寫作,幾年後為大病的經歷著書《哀悼乳房》,2006年被改編成電影《天生一對》,由楊千嬅及任賢齊主演、羅永昌執導,在香港、台灣、新加坡上映。
香港作家西西今(18)日早上8點15分因心臟衰竭,在醫院安詳離世,享壽85歲。西西生前與友人創立的素葉出版社(素葉工作坊)於臉書發文,指西西家人與朋友,包括作家何福仁、梁滇瑛都陪伴在側,貼文稱「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並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
西西原名張彥,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就讀於協恩中學,初中時開始投稿香港的報刊雜誌,後來進入葛量洪教育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畢業後任教於官立小學,42歲便提早退休,專事寫作,涵蓋詩、影評、劇本、小說、散文、百科全書式的圖文創新書寫,代表作包括《我城》、《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店鋪》、《碗》、《飛氈》等書。
西西的筆名,根據她自述,「西」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隻腳站在地上的一個四方格子裡,「西西」就像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女孩在跳飛機,這是她小時候喜歡玩的遊戲。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小說評論家王德威曾言:「因為西西,文學足以成為香港的驕傲。」1974、1975年間,西西在《快報》連載《我城》,是一個關於香港的故事,最後集結成同名小說出版。1975年,她與香港作家何福仁、適然、也斯、吳煦和舒明等創辦《大姆指周報》並任編輯,後來再成立素葉出版社,出版「素葉文學叢書」。
西西一生獲獎無數,1983年,她憑作品《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第8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藉此在台灣成名立足;1987年至1988年,西西為台灣洪範書店主編4本小說集,向台港讀者介紹中國大陸八〇年代的作家。
西西在1989年因乳癌入院,手術康復後因後遺症致右手失靈,改用左手寫作,幾年後為大病的經歷著書《哀悼乳房》,2006年被改編成電影《天生一對》,由楊千嬅及任賢齊主演、羅永昌執導,在香港、台灣、新加坡上映。
西西術後以製作微型屋和毛熊作為物理治療,將製作期間的心得寫成書,先後出版《我的喬治亞》及《縫熊志》等作品,後來更將其親自製作的喬治亞屋及水滸系列故事熊捐贈予中大圖書館作永久保存。
2018年,西西獲得美國第6屆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是香港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作家。2011年,西西獲得香港書展「年度作家」;2022年5月23日,獲「第16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她的作品也曾被列入香港考試的範文。
金獎導演陳果在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中以《我城》為名拍攝西西,透過西西作品的視野,記錄作家的寫作生活:馬頭角碼頭、美麗大廈、天台上的曬衣架與天線、即將消失的照相館與冰室……西西多樣的文體結構及敏銳的城市洞察,隨著鏡頭推拉、搖攀、碎剪及拼貼,一一在影像敘事中表現出來。當片中奇特的人型布偶:長頸女子、熊男子意味深長地相會與凝視,隱喻作家筆下人物永恆存在於香港街巷,當城裏的老店一家家消失,文學裏的情感與探觸,仍將不斷映照現實。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