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的發明(上)》:如果希波克拉底是「醫學之父」,那麼這樣的父子關係還真是啟人疑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是一部宏觀的外科手術史,由大衛・史耐德醫師撰寫,內容從古希臘醫生對人體的危險猜測說起,一路寫到改變世界的20世紀植入物革命。再加上自己接受醫學訓練的過程,以及與病患之間難忘的回憶,讓這本書更加引人入勝。
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在《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中提到,古希臘人「全力發展水輪、活塞、閥門、水閘等與流體有關的機械。這是一場源自灌溉和挖掘運河的水利科學革命,最終阿基米德在他的浴缸裡,發現了與他同名的浮力原理。這種對液壓的執著,也融入了希臘醫學和病理學。為了解釋疾病(而且是所有疾病),希波克拉底也跟上潮流,根據液體和體積,精心設計了一個理論,並將這理論隨心所欲地使用來解釋肺炎、膿腫、腹瀉和血腫。」
希波克拉底與承繼他的學生蓋倫,用四種液體的概念來解釋身體內部的運作和失能。希波克拉底像液壓工程師一樣思考,認為身體中的血管是儲存血液、黏液、黑膽汁和黃膽汁的容器:「在消化過程中,食物和飲水變成了身體的黏液,也就是體液。」特姆金(Owsei Temkin)寫道:「……它們是身體的營養,滋養著身體組織,因此組織的存在要歸功於體液。人體內並不存在火、土、水等亞里斯多德元素,它們是黃色膽汁、黑色膽汁和黏液。」
亞里斯多德的第四個元素「氣」,則是斯多噶哲學(一個人最重要的靈魂或創造力)中的肺,被視為為生命和精神力的載體。
要瞭解希波克拉底在西元前四世紀的邏輯,請記住此刻離英國醫師哈維(William Harvey)對血液循環的突破性實驗,還有近兩千年的時間。古人並沒有血液循環的概念。所謂的血液循環指的是我們從心臟開始,一路穿過主動脈抵達小血管,一直到最窄的血管,也就是毛細血管,再逐漸迴轉到血管壁較薄、血壓較低的靜脈;然後,就像支流慢慢地不斷拓寬,最終匯入海洋,回到粗大的腔靜脈,最後排空返回心臟。
如果你正在閱讀本書,你應該已經明白,身體並不只是把血直接「倒進」你的肌肉,你的肌肉也不是不斷有血濺出的肉製容器。相反地,你的肌肉裡到處充滿微小的血管,這些血管小到連肉眼也看不到。我們的身體裡並沒有將體液(統稱希波克拉底的膽汁、血液和黏液)儲存在一起的地方。那為什麼他會這麼推論?
目前認為, 亞里斯多德應該是第一個用科學方式解剖動物的人, 他的學生戴可利斯(Diocles)可能是第一個解剖人類的人。
在上古時代,直到羅馬人下令禁止之前,解剖人體是被允許的。希波克拉底的醫師們本來可以解剖死者,不過這時候還沒有發明防腐和冷藏技術,所以在這些大體的味道變得太可怕之前,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若有一具剛死亡的人體或動物屍體被放在一位古代醫師前,他可能會快速切開屍體的腹部,發現飄著臭味的腸道裡充滿了消化到一半的食物,以及大血管內有呈深紫色的凝結血液。腹腔則被腸子圍繞,有一些腹水,就像溫的蘋果汁。
接著處理器官,腎臟、肝臟和脾臟呈現深紅色,充滿膠狀、熔岩狀的血液。而一大顆梨狀的膽囊固定在肝臟下方;切開膽囊,可能會滾出幾顆豌豆大小的膽結石,一些黃色液體會滲出,沾到解剖者的手。胸腔中會發現肺臟與心臟,肺周圍有肺部的黏液,肺葉周邊會有泡沫狀液體,如一塊吸飽茶水的海綿。大體的氣管和支氣管幾乎都會有黏液殘留,相當常見。
總之,我們找到了四種體液——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由於早期的解剖學家並不瞭解器官的功能,只能仔細研究這些流體,尋求一個統一的「萬有理論」來解釋宇宙中這個最有趣的系統是如何運作。所以當希波克拉底確立並歸納出「四體液理論」時,那一定是可以被稱為奇點的時刻(甚至很可能是基於某具特定的大體所做出的結論);你說,難道還會有比這更值得深思和熟記的哲學理論嗎?
當個人的體液主導了一個人時,也影響了人的個性和行為。你們一定聽過有四種不同的人格,分別與四種體液有關的說法。在希臘文中,黑膽汁是melancholia,這也是我們把「憂鬱」的人稱作melancholic 的理由。一個「冷靜沉著」的人,表示他體內的黏液過多,所以我們用phlegmatic 來表示。一個躁動不安、笨拙或「膽小」的人,表示有太多的黃色膽汁,我們會用choleric 來表示。如果患者被血液主導,精神飽滿且性格溫和,就會被稱為「樂觀的」(sanguine),在拉丁文中是「血」的意思。
以下是關於希波克拉底理論在科學革命之前,為何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的重要觀察。試想,即使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聰明的人,身處在這樣一個毫不科學的世界裡,如果被迫思考身體的各種功能,也很可能對希波克拉底這個有趣的理論毫無抵抗力。但畢竟該理論的科學基礎並不存在,這也導致當時很多醫學治療不但無效甚至危及性命。希波克拉底與他的學生們,為那些他們號稱有效的療法提供了很多解釋,但從未提過那些療法無效的理由。
如果希波克拉底是醫學之父,那麼這樣的父子關係還真是啟人疑竇。我們實在無法確認任何醫學上的成功,與他(或他的追隨者)的理論之間的關聯。
對當時最能接受這些理論的樂天派來說,減少血液的體積是完全合乎邏輯的想法。如果患者「頭腦發燙」,或是生病導致發紅和發熱(用現代的說法,我們會說他「發燒」了),希波克拉底學派的醫師會幫患者放血。最經典的做法就是直接切開靜脈(或稱靜脈切開術),然後用杯子把血吸出來(將杯子抽真空後吸傷口的血)或是用水蛭來進行。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