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緣政治命運就是「四戰之地」,只有「武裝到牙齒裡」才有爭和平的籌碼

台灣的地緣政治命運就是「四戰之地」,只有「武裝到牙齒裡」才有爭和平的籌碼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古今中外所有的例子,都指向處在「四戰之地」的人民只有在自己武裝起來後,才有跟周遭強權談和平、爭中立的底氣。只有你真正能讓對手感到威脅,對手才會把跟你和平相處當作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選項。所以今天面對增加役期、購買軍火之類的政策,大家應該要想得更遠。

在剛結束的九合一大選中,有一個讓民進黨敗選的要素很少被大家拿出來討論。那就是讓蔡英文在2020勝選的「抗中保台」大旗,在這次的選戰中反而嚇跑了不少所謂的「中間選民」。從某位網路意見領袖在選後的貼文,大概可以看出這類「中間選民」的想法。

對這群人來說,看到今年俄烏戰爭開打,真切地讓他們感受到戰爭的可怕,而蔡政府戮力推動的「兵役延長」,更讓這群人「確確實實感受到要準備打仗了」。這位意見領袖說到:

不管美國幫不幫台灣,真正被打爛的戰場一定都在台灣。許多人以為烏俄戰爭會讓台灣人民更反中,但其實,這次選舉反中親中根本是另外一個維度的問題,人民選票的關鍵在意的是「台灣絕對不能成為戰場」。

最後他表示:

抱大腿的國民黨被下架了,讓人感到戰爭威脅的民進黨也被下架了,那人民究竟要什麼呢?人民要的就是最不容易成為選戰梗的「模糊且平衡」的國際關係。

雖然我是「抗中保台」路線的堅定支持者,但我其實很感謝這位意見領袖勇於表達他心中真實的想法。因為很多人,包括會支持柯文哲「兩岸一家親」還有馬英九綏靖政策的人,背後的心態就是擔心台灣成為戰場,並且期待一個「模糊且平衡」的外交政策能夠維持和平。

然而我必須很殘酷的說,這種期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妄想」。一個「模糊且平衡」的外交政策不只對「避戰」一點幫助都沒有,還會讓台灣死更多人。為什麼我能夠這麼斬釘截鐵的斷言?因為這是台灣的「地理位置」放在「地緣政治衝突」結構中的「必然命運」。

而且這個必然命運,已經至少輪迴了100多年,未來也看不到盡頭。

台灣在地緣政治的命運就是「四戰之地」

台灣在地緣政治中的「必然命運」,以中國古代的軍事用語叫做「四戰之地」。東漢末年的謀略家荀彧(喜歡三國的人對此公應該都不陌生),對四戰之地的解釋是「天下有變,常為兵衝。」翻成白話就是說,只要天下的局勢出現變化,四戰之地就會變成各方勢力交戰的戰場。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在太平洋跟歐亞大陸的交會處,只要有新興的霸主出現,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台灣就必定會成為戰場。很多人一直用狹隘的「中國內戰史觀」在討論台海的安全,以為台灣唯一的威脅就是中共,以為只要搞好「兩岸關係」,簽署和平協議解決中國內戰問題就能保住和平,這完全是對台灣歷史不熟悉才產生的荒唐見解。

真正牽動台灣安危的不光是台灣自身的態度,也不是哪一個單一鄰國的政策可以決定,而是牽涉到整個太平洋跟歐亞大陸的勢力均衡。至於現在台灣正面臨的「美中」格局,也不是今天才出現,而是從1867年就輪迴至今的「地緣政治命運」。

台灣從1850年代就開始的輪迴

今年拿下電視金鐘獎最佳戲劇的《斯卡羅》,講的是1867年,住在恆春半島的原住民,擊敗美國發動的「福爾摩沙遠征」後,與美國簽訂「南岬之盟」的故事。這起事件的導火線雖然是商船「羅妹號」遭遇海難引發的外交糾紛,但整個事件的背後還有更大的戰略背景。這個背景來自美國從1850年代以來,就開始在西太平洋積極拓展「海權帝國」的影響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動,就是1852年美國海軍司令馬修・培里(Matthew Perry)率軍艦逼迫日本開國的「黑船事件」,這起事件間接促使了江戶幕府倒台跟明治維新的發生。不過培里此行不只去日本,中間也途經台灣。培里探勘台灣後,建議美國應該拿下台灣作為經營西太平洋的門戶,美國政府因此曾有過向清朝「購買台灣」的計畫,但後來因為種種因素並未實現。

美國在1867年之所以會因為船難糾紛,派海軍陸戰隊登陸屏東跟斯卡羅原住民交戰,就是因為當時美國正處於國力上升期,積極的在西太平洋拓展勢力。不過186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屏東登陸沒多久,隊長就被斯卡羅的原住民狙擊手爆頭。於是美國轉而傾向跟斯卡羅原住民展開外交談判,最後雙方簽訂《南岬之盟》。某種意義上,這代表美國視斯卡羅原住民為「外交實體」。

另一方面,在美國與斯卡羅原住民簽訂《南岬之盟》時,居中奔走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也是《斯卡羅》這部戲的主要角色),在《南岬之盟》簽訂後離職,轉而投奔當時新興的日本明治政府。後續更在日本商船也在恆春發生船難後,遊說日本政府模仿美國「福爾摩沙遠征」,發動「牡丹社事件」攻打斯卡羅原住民。

這次遠征雖然失敗,但李仙得對日本政府的遊說,勾起了日本對台灣的興趣,間接促成了日後日本殖民台灣。這個背景也是《斯卡羅》開播後,藍營以立委高金素梅和作家楊渡為首,批評這部戲美化「賣台第一人」的理由。

而在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後,清朝開始發現台灣戰略位置的重要,派出沈葆楨、劉銘傳積極經營台灣。特別是急著把尚未控制的台灣東岸納入勢力範圍,於是展開「開山撫番」。

在過程中,有一件具有指標性意義,但很少被大家重視的事件。那就是在1888年,因為開山撫番政策,在台灣東部爆發的「大庄事件」。清朝為了鎮壓原住民跟漢人的抗清聯軍,特別派出「北洋艦隊」的「致遠」、「靖遠」兩艘巡洋艦,在台東進行兩棲登陸作戰,這也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的第一次兩棲登陸作戰。

在大庄事件爆發的七年後(1895),日本開始殖民台灣;11年後(1899)美國殖民菲律賓。

只要西太平洋有強權興起,台灣就會挨打

我們之所以要回顧1850年代到1900年代這50年間發生在台灣跟西太平洋的事件,是因為過去歷史課本都是片段的介紹這些事件(其中很多課本更是根本沒提到)。但這些乍看之下獨立發生的事件如果串連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台灣作為「四戰之地」的地緣政治命運。

這個命運的內涵就是我們在前面說的,只要太平洋或是歐亞大陸有新興的勢力崛起,挑戰舊有的國際秩序,無論這個勢力本身有沒有拿下台灣的念頭,台灣都會有非常高的機率,因為勢力洗牌引發的骨牌效應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