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應對搶藥潮,加快海外採購接受多省馳援;珠海買藥推限量實名制,退燒藥拆盒零售

北京市應對搶藥潮,加快海外採購接受多省馳援;珠海買藥推限量實名制,退燒藥拆盒零售
圖為北京一間藥局架上空空如也,因為民眾為了疫情而搶購藥品。|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應疫情下的搶藥潮,北京市當局加快海外採購和自行生產,廣東珠海則祭出購買保供藥品須實名制且限量,退燒藥布洛芬將拆開盒裝零售,一人7天內不能購買超過6粒。確診人數攀升同時,工商業活動也因此受到影響,不少工廠因員工大量確診而停擺,物流司機也染疫無法上工,產業鏈與生產鏈均出現「斷鏈」的情形。

北京市應對搶藥潮,加快海外採購接受多省馳援

(中央社)中國民眾在疫情防控鬆綁後出現搶藥情況,北京市當局昨(19)日表示,目前已得到其他省分相關馳援,並加快海外採購和自行生產。官方坦言,民眾就醫用藥需求保障整體仍處在緊平衡狀態。

央視新聞報導,北京市下午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王厚廷說明,當前投放市場的疫情防治藥品主要來源有5個方面。

一是由工信部調撥以及其他省分的援助。藥品短缺情況出現以來,北京已經得到山東、河北、上海、江蘇、山西、黑龍江、新疆等省區市的支持並收到了藥品生產企業的貨源。

二是組織海外採購。北京市醫藥物資保障專班組織企業加快全球採購,組織電商平台通過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的方式,採購進口藥,緩解國內藥品短缺壓力。

三是本市企業釋放最大產能。全市13家醫藥企業可生產20餘種相關藥品,目前開足馬力生產,18日的日產量較前日提升3倍。在國家醫保局的支持下,已將6個品種納入臨時的醫保目錄。4家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抗原檢測試劑生產企業日產量提高至800萬人份。

四是各區積極拓展貨源開展自採。五是大型藥品批發企業多方採購、增加貨源。國藥、華潤、九州通、上海的愛心偉業、科園信海、美康永正等藥品批發企業發揮了購銷主渠道作用。

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表示,當前北京市疫情快速發展,發燒感染者數量持續高位增加,對全市藥品供應保障、醫療救治資源帶來的壓力持續加大。經過一段時間來的緊張調度,「群眾就醫用藥需求保障整體仍處在緊平衡狀態,但已出現趨穩向好的明顯態勢」。

AP2234726307321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圖為北京一間藥局架上空空如也,因為民眾為了疫情而搶購藥品。

中國珠海買藥推限量實名制,退燒藥拆盒零售

(中央社)因應COVID-19疫情下的搶藥潮,廣東珠海祭出購買保供藥品須實名制且限量,退燒藥布洛芬將拆開盒裝零售,一人7天內不能購買超過6粒。

昨天珠海市場監管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市面上非常緊缺的產品暫時有連花清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新冠抗原試劑、以及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品也比較緊缺。

根據微信公眾號「珠海發布」,20日起,珠海市內有約500多家零售藥店將開始供應拆零銷售的退燒藥品。為避免盲目囤藥,保供藥品的購買實施實名登記,限制購買數量。這些藥品在銷售上將按照「定點、限量、拆零、限價」原則。

市民在指定藥店憑身分證購買保障供應的藥品。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洛索洛芬鈉膠囊7天內購買量不超過6粒,布洛芬混懸液7天內購買量不超過1瓶。上述品種7天內只能選購其中一種。

珠海市市場監管局表示,近日已召集6家生產緊缺藥械的企業、3家本市主要藥品批發企業、13家連鎖藥店總部進行初步商談,建立緊急保供機制:由本土生產企業提供貨源,供本市銷售使用。

1
圖片來源:中央社 via 珠海發布微信網頁
廣東珠海祭出購買保供藥品須實名制且限量,退燒藥布洛芬將拆開盒裝零售。

中國疫情蔓延勞工大量確診,工商業生產鏈遭阻斷

(中央社)中國放棄清零後疫情迅速蔓延,確診人數攀升同時,工商業活動也因此受到影響,不少工廠因員工大量確診而停擺,物流司機也染疫無法上工,產業鏈與生產鏈均出現「斷鏈」的情形。

英國金融時報19日報導,在本月初中國改變防疫政策後,Omicron變種病毒開始在多個大城市肆虐,其中北京的疫情最為嚴重,根據一些統計,北京2200萬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已被感染。

疫情迫使許多白領勞工選擇在家工作,在工廠方面,工人紛紛因病請假,使得人手變得吃緊。不少企業主和管理人員表示,已經對生產和供應鏈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干擾。

報導引述山東省一家印刷電路板(PCB)廠的企業主表示,上週五只有20%的員工來上班,其餘人都因染疫而請病假。「一個接一個人檢測呈陽性,我擔心我將不得不關廠。」另一間河北省汽車裝配廠的管理人員則說,目前公司所屬的集團計劃重啟「閉環」模式,即在感染病例激增期間安排員工在廠內生活和工作,在避免感染的情況下生產,「否則我們就沒有工人了」。

然而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受訪時表示,依賴閉環模式「將會越來越不可行」。結束清零政策後出現的大規模的感染潮,加上缺乏抑制感染蔓延的措施,意味這類戰略將不再管用。

報導提到,一般預料工人短缺問題將一直持續至明(2023)年2月,即春節之後。因為疫情已促使逾2.9億農民工開始提前返鄉。

位在北京的經濟和政治研究機構泉匯研究(Plenum)聯合創辦人陳龍在報導中說,目前依賴農民工的行業正在掙扎,因為很多人已經回家過年,畢竟現在離春節只剩下5週,「1月底之前一切將會相當冷清。」

他並稱,由於供應商被迫停產造成零組件短缺,有些工廠將被迫減緩生產速度。

除了工廠中的工人之外,不少貨車司機的身影也從供應鏈中消失。報導引述在中國經營倉儲事業的韋博領創電子商務公司CEO庫克(Jacob Cooke)表示,一些司機生病導致了交貨延誤,「在主要城市之間的交貨路線有多個轉運點,司機在那些地方裝卸貨物。只要有一名司機請病假,貨運就會耽擱一天。」

這種情形下游廠商特別有感,深圳的一名化妝品零售商稱,由於許多司機核酸檢測呈陽性,造成交貨速度變得非常緩慢,要發送給客戶的包裹因此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