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所討論的「專業性」,從來不是理科太太販賣線上課程、與粉絲會購買的主因

諮商心理師所討論的「專業性」,從來不是理科太太販賣線上課程、與粉絲會購買的主因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此次爭議中反對方所討論的專業性,可能從來不是理科太太之所以會販賣線上課程、與粉絲會購買的主因,或許更多是奠基於「理科太太過去的經驗中,媒介資源如何能有利於她」的總結,並以此建立對自身社會角色的理解,理解在當今社會結構當中,她握有的媒介資源能在各種形式、場域中轉化成一張寫著「流量」的通行證。

文:陳浩瑞(世新大學新聞系)

近期理科太太上架自身諮商經驗談的「諮商筆記」,為一種網紅以線上課程形式斜槓非專業領域的案例。若僅就線上課程一事而論,在網路科技發達之際,以「線上課程」為媒介將線下事務搬遷至網路平台上異地進展,已不足為奇。但在此次的線上「諮商筆記」課程爭議中,網紅開課還讓過往「須經領域內專業訓練,甚至考取執照才得以開班授課」的標準受到挑戰。

對此,許多討論都聚焦於其專業資格(qualification)與課程內容對學員的實益性,但影響網紅行動的範疇與界線更源自他們的社會角色(role),也是網紅在社會中坐落(located)的位置,及其與社會間的關係(relationship)。

以社會學的角度觀之,人與人間的關係是由社會結構所界定,社會結構安排了個人與他人的水平或垂直關係,能提供人們如何行動的參考,並形塑社會當前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說,專業資格在程度上定義與評價了個人能否勝任某些事務,但提供個人可否行動的基準更來自社會角色──一套社會結構施加於個體身上所形成的角色正當性論述。

何謂社會角色?

想像在餐廳遇見一位小男孩大吵大鬧,你會期望他身旁的父母如何應對,是柔聲勸導抑或嚴厲謾罵?不論何者,這種預期或期待正是社會學中對角色(role)的解釋:「加諸於角色身上的一整套信念、價值、態度和規範」。在此案例中便是認為男孩父母身為的「家長角色」應該管住小孩,並教導他適當言行舉止,若男孩父母任其咨意妄為,則可能因未扮演好社會對其角色的標準而遭受譴責。

除了各類限制,角色也允許其所有者獲取相對的權力與合法性,比如被風紀股長紀錄違規時不甘但也無可奈何的處境,便是角色讓身旁同學擁有管理班級的資格與正當性。這也就是說,角色代表的社會身分可以透過生產「機會獨享」(opportunity hoarding)(ref. 1)的機制來鞏固自身利益,也就是透過界定、安排特定角色對於接近、使用某些社會資源的資格與權力,來排除他人共享資源利益的機會。

反過來說,網紅會認為自己開課得以成功,或許正是基於對所處角色與社會關係的認識,深知即使缺乏在專業領域上的知識與證照,但在網路社群場域中所擁有的足夠媒介資源(如聲量流量)也能促成一種正當性,甚至在網路場域產生機會獨享,進而發展的一連串行動。

網紅的角色模糊

在傳播領域內若提到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多半會憶起兩級傳播理論(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在此意見領袖的角色是中介政府或大眾媒介資訊給追隨者。早期的網紅也類似於此,但在網路社群發展成熟與商業化機制深化下,網紅角色顯然超越過往定義,從透過網路分享資訊給粉絲的資訊中介者,轉為創造自身媒介產品的生產者、自媒體(We meida)角色。

比如館長陳之漢,從開設健身房、分享健身專業知識發跡,至現今能以直播傳遞自身對各領域、各類議題的想法,並發揮影響力,甚至讓許多政治人物透過上他經營的節目拉抬選舉聲勢。另外與理科太太同樣身為知識型網紅的滴妹,以大學科系的專業背景先是在YouTube上拍攝英語教學,如今也斜槓飲料店,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T1雲豹對決太陽  鄭文燦到場(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館長陳之漢(左)從開設健身房、分享健身專業知識發跡,至現今能以直播傳遞自身對各領域、各類議題的想法,並發揮影響力。右為桃園市長鄭文燦。

上述網紅挾帶「流量資本」發展異業的現象脈絡或許與當今傳播深入生活、加深媒介化有關。

媒介化(Mediatization)的重要觀點為「媒介能參與並影響社會文化的建構」,也是社會與文化行動的核心部分,逐漸披上媒介形式的過程。舉例來說,社群媒體如FB、IG的介面特性,促成民眾在外出遊玩時以「圖像」為主要分享媒介;這種科技特質也反過來建構出當代旅遊景點的設計思維:店家設計網美牆作為宣傳,景點提供一條龍讓客人能在IG上發出美照的套裝行程。

在媒介化的發展之下,不同社會場域中的行動者也會將此媒介運作的邏輯,內化為一套對訊息處理與看待事物的系統性思維,藉此獲得媒介的資源並利用於其他的場域內。資源轉換的過程正是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衛報》《資本的形式》書中所說的資本轉換,比如一個人在文化上的資本(在文化中被認可的知識能力)可透過取得學歷、高薪工作與高層級職位獲得經濟資本(累積財富)與社會資本(拓展人脈)。

簡言易之,在傳播與生活緊密扣連的當代生活,擁有媒介資源的人事物,能以資本轉換的形式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也呼應社會學者Couldry研究中指出媒介是一「後社資本(meta-capital)」,能產生跨場域效應的主張。像社群行銷、流量經濟、話題行銷至網紅經濟等,皆透過媒介資源轉變為經濟或社會資本並影響其他領域的過程,是屬於媒介化較淺而易顯的運作軌跡。

網紅的角色跨界

媒介化的脈絡化效應使網紅在擴大媒介資源的同時,逐漸擁有試探邊界的資本,嘗試跨出走紅時的背景或專業領域,除館長跨足各領域外,許多藝人開設服飾店、自創品牌亦是,只要有人氣、有人支持到有人買單一切皆合理,正是當今流量為王的生態。

而理科太太,生物醫學工程是她原先的專業,最初與走紅時的影片確實也以科學角度出發為主,但隨媒介資源逐漸累積,也嘗試跨界經營,包括拍攝廣告、主持節目、販賣保健食品到這次的諮商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