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萬頁台灣歷史檔案僅靠3人救!修復要花183年

630萬頁台灣歷史檔案僅靠3人救!修復要花183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檔案管理局表示,多數檔案是超過25年、經過鑑定後需永久保存的資料;但受限於人力經費,檔案修復進度緩慢。

紀錄台灣歷史超過百年、破損待修復的660萬頁國家檔案,目前只有3名修復師在趕工搶修,以每位師傅每月修復千頁的速度估算,就算不增加新的待修檔案,仍需183年才能修復完畢。

自由報導,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肩負著保存國家檔案資料的責任,保管了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的資料。但由於許多資料保存不易、破損嚴重,必須進行人力修復。

據檔案管理局統計,到去年底為止,破損待修復的原件約有660萬頁,目前已完成修復33.8萬頁,完成率僅5%。修復進度緩慢的關鍵在於,目前國家只編列了3位修復師傅搶救,若以每位師傅每月修復千頁的速度計算,要花上183年才能修復完畢,而且還不計入持續新增的檔案資料。

聯合報導,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組長張玉華表示,受限於人力經費,檔案修復進度緩慢,目前優先搶救1949年以前的史料。檔案管理局主秘陳美蓉說,多數檔案是超過25年、經過鑑定後需永久保存的資料,只有少數特例如921地震和莫拉克風災等相關文件。

而近期三位師傅著手修復的是一批從教育部移交過來,1931、1932年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畢業證書。這些80多年前的畢業證書運抵台灣後,存放在教育部位於台北市木柵的庫房內,期間因庫房淹水,泡水過的畢業證書泛黃、破損,貼在證書上的照片也模糊不清。

修護師傅林清福表示,這些畢業證書送來時上面沾滿泥沙和灰塵,必須經清洗、晾乾後才能進行加固,一位師傅從早上8時開始工作到下班,一天只能清洗35張,近300張畢業證書目前仍在趕工搶修中。

修復師表示,來自各機關的紙質檔案材質不盡相同,每份文件修復方式都必須量身訂做,才能延長檔案壽命。林清福舉例,以正在修復的世界大勢要圖來說,背面累積了原保存機關人員為了修補地圖裂痕所做補丁,有的以補紙黏貼方式,使用骨膠或一般漿糊直接塗抹到紙上,再貼到原圖破損處進行接合,有的則直接用透明膠帶黏貼。

林清福說,這些補丁材料都會傷害原圖紙張,必須先清潔紙張,一一除去補紙、膠帶、殘膠,全部清除之後再次清洗原圖,去除紙張的酸性成分,再進行托裱工序。

早期的手寫文件,紙張會酸化泛黃,然後劣化破損,最怕的是當年因為破損而在檔案背面貼上膠帶,這樣反而增加日後修復的困難度,經過修復處理的原件放在恆溫恆濕的庫房,可以保存1、200年。

600萬頁只靠3人救?國家檔案修復要花183年(自由時報)
搶救630萬頁國家檔案 要花183年(聯合報)
搶救國家檔案 修復師:再怎破爛都能修(聯合報)

Photo Credit: TAIWANarchives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影音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