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西》:西方人抱怨在中餐館用餐後一小時就又餓了,而中國遊客在美國也經常「吃不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方人可能認為,中國人有著種類豐富到令人驚訝的食材、中國人愛吃「怪」食,而相比之下,西餐就很「安全」和「正常」。但這些大廚在這個國家的經歷恰恰說明,美食方面的文化衝擊是雙向的。
文:扶霞.鄧洛普
四川大廚在美國
(發表於《美食雜誌》,2005年8月刊)
寒冷的秋夜,我們坐在露臺上,沐浴在從窗戶那邊溢出的暖光之中。用「興奮」來形容我此刻的心情都是輕描淡寫了。我之所以懷著如此強烈的期待,一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來「法國洗衣房」,這家餐廳位於加州的楊特維爾(Yountville),是大廚湯馬斯.凱勒(Thomas Keller)的高級料理殿堂,我迫不及待地想品鑑看看它是否不負盛名。
不過,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我今晚的「餐友」是三位傑出的大廚,他們來自四川,那是中國美食的集大成之地。蕭見明,四川省會成都「飄香老牌川菜館」總廚,曾為中外國家元首掌勺。喻波,經營著著名的「喻家廚房」,他對四川美食傳統進行了大膽的傳承改進,也因此聞名。蘭桂均,堪稱「麵條宗師」,擁有一家「鄉廚子酒樓」。這三人都是第一次來到西方國家,之前也沒有真正接觸過中國概念裡的「西餐」,所以,我除了自己對這頓飯抱有期待之外,也很想看看他們的反應。
在驅車經過二十九號高速前往餐廳的路上,我想給客人們做點「餐前心理準備」,就隨口一說:「你們很幸運哦,因為我們要去全世界最棒的餐廳之一。」
「全世界?」蘭桂均表示質疑,「誰封的?」
這個疑問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做出了清晰的預示。
就我個人而言,這頓飯是超出預期的──餐廳裝修低調奢華,服務禮貌親切,當然還有我為在座的大家點的「主廚親點」菜單,一共十四道菜。像「牡蠣珍珠」這樣的特點佳餚和我想像的一樣精彩。油煎紅鯛魚片,搭配酸甜橙和「入口即融」的菊苣,堪稱琴瑟和鳴,實乃天作之合。這一盤盤食物中真真蘊含著詩意:崇高享受,引人入勝。
然而,在我自己漸入佳境地享受著這頓叫人完全心滿意足的晚餐時,卻不得不注意到「餐友」們與我的體驗感受大相徑庭。三人中最有冒險精神的喻波,下定決心要盡情品味每一口,並仔細研究這頓飯的排布和構成。他全神貫注,神情莊重。但另外兩位只是在強撐。我崩潰而清晰地意識到,對他們每一位來說,這都是一次千困萬難、十分陌生又極具挑戰的經歷。
我們開始用中文談論這頓飯。他們解釋說,第一道菜中「沙巴雍」(sabayon)的那種奶油感不太對他們的胃口。還有叫人驚訝的一點:即便重味重鹽的醃製菜在中餐裡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們還是受不了搭配龍蝦的醃漬尼斯橄欖,覺得味道太濃烈。「吃著像中藥一樣」,三人意見一致。
我在這一餐品嘗到了美食生涯中最完美的羊肉,但他們三人卻覺得太生,生得令人震驚。(蕭見明碰也不碰,「太不安全了,非常不健康。」)一系列美味的甜點在他們看來有點「無事包金」,畢竟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甜食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奇怪的是,他們唯一吃得津津有味的一道菜,是椰子雪葩。)
巨大的白色餐盤上只放了一人份的少量食物,這樣的擺盤方式也叫他們困惑不已。這頓飯採用了「俄式上菜法」,時間較長,也讓他們覺得太過難捱,彷彿永無止境。
這頓飯讓我頗感震撼的是,在某種抽象的層面上,托馬斯.凱勒的菜竟與最精緻的中餐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比如上等的食材原料,包含其中的非凡智慧與匠心獨運,以及在微妙之處注重味道、口感與色彩的和諧共鳴。然而,這一切飲食理念的實體表達,也就是我們面前這一道道菜品,卻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
「這個我該咋個吃呢?」喻波問道。那道叫我吃得欲仙欲死的紅鯛魚,卻讓他煩惱疑惑。他那摸不著頭腦的樣子,恰如一個西方人面對人生的第一碗魚翅湯、第一盤海參或第一份炒鴨舌。我常在中國看到這樣的情景,但這還是我第一次站在另一邊的角度去見證剛好相反的情況。
三位大廚並沒有很多西方人在中國那樣的傲慢,死守著自己的偏見不放。蘭桂均承認:「只是因為我們不懂,就像語言不通。」喻波甚至更為謙虛,他說:「都很有趣,但我就是說不出來到底是好是壞──我沒有資格來評判。」
作為一個菜系,川菜成熟精緻,可與法餐媲美;因其風味多樣,在中國頗負奇名。然而,根據蘭桂均的觀察,在西方,「大家簡單粗暴地給川菜貼上『很辣』的標籤,他們完全不知道風味的層次感」。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以外,人們很少能遇到貨真價實的正宗川菜。反之,四川人也鮮有機會一品正宗西餐。
十年前,西餐在四川幾乎無人知曉。即便到了現在,經濟蓬勃發展,人口流動加劇,橄欖油和起司等食材也因此出現在中國大城市的超市貨架上,但所謂的「西餐」卻仍然把原汁原味折射得漏洞百出,其代表主要是各大連鎖快餐品牌。所以,三位大廚來到加州之前,對我們西方的飲食文化傳統可謂知之甚少。
一開始,他們幾乎什麼都想嘗試,所以我抓住時機,帶他們領略各種陌生的味道和口感。在酒店裡,我「引誘」他們嘗試斯蒂爾頓藍紋起司和洛克福羊乳起司、陳年帕瑪森起司、刺山柑、橄欖和菊苣。各種起司是很特別的挑戰,因為中餐完全沒有這樣的東西(不過它們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的發酵食物──腐乳)。大廚們進行品嘗,禮貌有餘,熱情不足;雖然喻波用了一個很正面的詞「鮮」(就是我們常說的「umami」),來形容藍紋和洛克福的味道。
大廚們此行赴美,主要目的是在聖海倫娜(St. Helena)的美國烹飪學院(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做展示。在學校吃午飯時,他們表現得很禮貌,往自己盤裡裝的是沙拉和全熟的肉類。去各家餐廳用餐時,他們最喜歡的西餐總是那些與中餐關係最密切的:燒烤豬排、烤雞、南瓜泥。他們唯一吃了個光盤的一道菜,是義式海鮮燉飯:「很是吃得下。」這是他們的一致評價,但又覺得區區一碗湯泡飯竟然收這麼貴的錢,實在太好笑了。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