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西》:西方人抱怨在中餐館用餐後一小時就又餓了,而中國遊客在美國也經常「吃不飽」

《尋味東西》:西方人抱怨在中餐館用餐後一小時就又餓了,而中國遊客在美國也經常「吃不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方人可能認為,中國人有著種類豐富到令人驚訝的食材、中國人愛吃「怪」食,而相比之下,西餐就很「安全」和「正常」。但這些大廚在這個國家的經歷恰恰說明,美食方面的文化衝擊是雙向的。

但也有一些我不曾預料到的大忌諱。最突出的就是他們對生食發自內心的厭惡。中國自古以來便把吃生食視作野蠻人的習慣,時至今日,中餐幾乎所有東西也都是煮熟才能吃的。在美國,三位大廚看著端到面前的血淋淋的生肉驚駭不已。在學校吃了兩天自助午餐之後,就連沙拉也讓他們覺得厭倦:「我再吃生的東西,就要變成野人啦。」蕭見明開了個玩笑,露出了一個頑皮的笑臉。

硬殼的酸酵種麵包,他們覺得很硬,嚼不動,吃起來很不舒服。中國人喜歡那種滑溜溜的、軟骨一樣的口感(想想雞爪、海蜇和鵝腸),而大部分西方人對此可謂深惡痛絕。而酸酵種麵包獨特的口感似乎一時半會兒在中餐裡還找不到能與其對應的食物。大膽的喻波一直在品嘗和分析一切,即便另外兩位大廚已是意興闌珊。我饒有興味地觀察著喻波咀嚼人生的第一口洋薊心,品嘗楓糖漿,深吸一口氣,感受有史以來第一縷上乘紅酒的酒香。

我仍然一心想給他們機會欣賞讓西方人讚不絕口的各種食物,所以有一天我們開車去了柏克萊的「潘尼斯之家」(Chez Panisse Café)。我點了生蠔。對這種軟體動物,蕭見明是碰都不願意碰。蘭桂均吃了一個,只是為了迎合我。

喻波則讓我心滿意足,他覺得這輩子的第一個生蠔挺特別,吃得心情愉悅,甚至大膽地拿起了第二個。我問他味道如何,他猛點頭表示認可:「不錯,不錯,有點像海蜇。」主菜更成功一些,他們說義式煎小牛肉火腿卷配南瓜泥,以及鷹嘴豆燉鍋裡的蛤蜊,都比較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這是一個奇怪的文化態度鏡像。西方人會抱怨在中餐館用餐後一小時就又餓了,而這些中國遊客在美國也經常性地面臨「吃不飽」的問題。一天晚上,在一間餐廳以歐洲餐桌禮儀吃了幾道菜之後,蕭見明明確要求我去問問,能不能上一份簡單的蛋炒飯。這要求在中國特別正常。(餐廳當然做不到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現成能用的冷飯。)

我們在烹飪學院的第三天,他們寧願選擇一家風評並不好的中國餐館,也不願意再冒險嘗試另一頓精美的西餐了。過完第四天,我們在學院的廚房找到了一個電飯鍋,所以晚飯我們都吃了蒸米飯,配上簡單的辣味韭菜。到美國以來,我還從來沒見過這三人吃得這麼狼吞虎嚥,看著是如此開心和放鬆。

西方人可能認為,中國人有著種類豐富到令人驚訝的食材、中國人愛吃「怪」食,而相比之下,西餐就很「安全」和「正常」。但這些大廚在這個國家的經歷恰恰說明,美食方面的文化衝擊是雙向的。

他們在加州做出的種種反應,讓我想起自己食在中國的早期回憶:我剛到目的地安頓下來的那天晚上,風塵僕僕、疲憊不堪,在一家重慶火鍋店,面前是一桌子奇形怪狀的橡膠一樣的東西,我一個也不認識,更不知道該怎麼吃;我與花椒第一次相遇時,它們被大量地撒在我點的每一道菜裡(「真難吃,受不了」,我在當天的日記裡寫道);朋友好心地夾了精挑細選的小塊豬腦花放進我的飯碗,我想盡辦法不吃。

招待我的中國朋友覺得他們是在給我「打牙祭」,特別優待,而我卻要掙扎著才能把那些食物吃下去,一邊還要強裝出一副勇敢的樣子,真是太難了。所以,我真的特別理解和同情這些中國朋友,他們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路上邁出了試探性的第一步,還得努力保持禮貌、努力去適應。

在「法國洗衣房」吃完那頓晚餐後,我真是哭笑不得:該笑的是很多外國人在中國的經歷在我眼前有了鏡像一般的展示;該哭的是我的朋友們沒能欣賞到這頓飯的美妙無比。我很好奇,他們回國以後會不會對其他朋友講述一個個令人震驚的故事,什麼生肉和橄欖之類的,這顯然相當於美國人講中國的蛇羹和蠍子了。

不知為何,我總猜想,在短短幾年後,很多外國風味都能夠成功贏得蕭見明、喻波和蘭桂均的喜愛。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瞬息萬變,餐飲業也處在持續而迅速的創新當中。近年來,在成都,生魚片、紅酒和蘆筍都逐漸受到歡迎。而你只需要去香港或台灣,就能找到真正具有世界性和跨文化精神的中餐。

但初遇總是會帶來震盪的,不管你的起點是四川還是加州。大廚們在美國匆匆一瞥,興趣盎然;然而在美食方面,確實是過於新奇了,短時間內很難消化吸收。在旅程的尾聲,蕭見明和蘭桂均已經歸心似箭,要趕緊回四川喝一碗米粥、吃個紅燒鴨、嘗點兒豆瓣醬了。(而喻波則決定在美國繼續待上幾個月。)

盡職盡責地當完導遊和翻譯的我又做了什麼呢?我在一家咖啡館舒服地坐著,點了個漢堡,漢堡肉要五分熟,加一片起司和大量的生菜沙拉。也許有人要說這是野蠻人才吃的東西,但是,天啊,真是太美味啦。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麥田出版

作者:扶霞.鄧洛普
譯者:何雨珈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英國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繼暢銷書《魚翅與花椒》後,再次跨越東西飲食版圖,打破舌尖上的偏見

「很多中文讀者覺得,在這個老外筆下,自己的飲食文化既令人驚奇又發人深省……」──扶霞

挑戰嚇煞西方人的暗黑料理:

  • 人生第一次嘗試料理「鞭」菜,用的竟是雄鹿的那話兒。
  • 想挑戰「一雞九吃」,在倫敦家中後院親手殺雞嚇壞鄰居。
  • 在雲南第一次嘗試吃生豬皮,憂心忡忡可能被寄生蟲侵腦。

打破東西方舌尖上的偏見:

  • 中國人愛吃各種「下水」,真是因為生活「貧窮和絕望」?
  • 能吃紹興臭霉菜,為什麼卻如此抗拒歐洲人愛吃的臭起司?
  • 四川國寶級大廚到美國吃頂級米其林西餐,會是什麼體驗?

暢談美食的趣味歷史與軼事

  • 左宗棠真的吃過宮保雞丁、但左宗棠雞卻不是左宗棠發明的!
  • 用不同金屬材質做成的勺子,竟能吃出菜餚不同的風味!
  • 嘗一口在古墓中封存了兩千多年的番紅花粉末,是什麼味道?

西方人對中菜有哪些誤解?吃慣中菜的人對西餐又有哪些成見?在一個西方人眼中,中菜有哪些嚇煞人的暗黑料理以及有趣的不傳之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