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異教徒」式聖誕(上):異教元素數不勝數,櫥窗經常擺的玩偶不是聖誕老人,而是Niss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丹麥本土的北歐異教對聖誕節的植入元素數不勝數。比如聖誕節櫥窗經常擺的玩偶並不是聖誕老人,而是聖誕老人的助理Nisse;拆禮物之前要繞樹三匝,載歌載舞。甚至在丹麥文中「慶祝聖誕」最初的動詞不叫「慶祝」,而是「暢飲」。
過節無非招朋引伴,胡吃海喝。等真坐到飯桌上的時候,又覺得該來的沒來,不該來的都來了。
屈原投了汨羅江,人也餵了魚,除了偶爾有蔣勳林懷民《九歌》當哭之外,後人無非找個藉口接著吃粽子;要鹹甜兼備,豆沙或棗泥豬油的最好。端午節如此,春節如此,時常連「年」本是吃小孩的怪獸這回事也不記得了。聖誕節也同理,耶穌上了十字架,後世信徒繼續吃,肉來如山倒,肉去如抽絲。但是,胖也要胖得體面、胖個明白。
丹麥人的「異教徒」式聖誕
我一向對於丹麥人過聖誕這回事有點半信半疑。
北歐神話所描述的的Pagan異教明擺著跟道教一樣是多神教。平時週日彌撒,教堂裡除了退休人士沒幾個人影,一說過節都冒出來了,冗長的禮品清單滿天飛,等於收家庭税。
維京人深受海洋文化影響,一向見風使舵、實用主義,後世拿來馬克思主義,陽奉陰違,改編成北歐社會主義;最初改信基督教時就像多買了份人壽保險。丹麥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品鐵證如山,一個鐵鑄模上面左右是十字架,中間還是雷神(Thor)之錘;墓葬的一位婦女胸掛十字架,棺材外圍也仍然釘進幾個鐵鑄的雷神之錘。
這兩天丹麥政府提出要取消原本為公共假日的基督教禱告日(Store Bededag,也就是Prayers Day)。其實那一天按規矩是要禁食的,但是在這邊大家只想過節、不打算禁食。國家廣播電台的一位主持人調侃說,都別抱怨了,不如每人下載一個基督徒App,去一次教堂掃一次碼,如果有誰達到一定累積次數的話,還是可以繼續享受公共假期。
前兩天有位從馬士基遠洋貨輪上退休的丹麥大叔告訴我,他在日德蘭半島吃過馬肉,這分明是Pagan異教徒殘餘行為。日本人也吃,叫「櫻肉」。桂林有馬肉米粉,廣西兵火交接時候馬的下場就是這樣。法國人一向是陪著華人吃下水的,同樣篤信「食腦補腦」,馬肉當然少不了他們的份。
維京人吃的馬,其象意是北歐神話裡面奧丁的八足馬Sleipnir,是拿來增強戰鬥力的,屬於偉哥之類的加強劑,而不是昭陵六駿的馬,是拿來馱江山社稷的;也不是孫悟空當弼馬溫的時候管的天馬,那是秦穆公帶秦人入函谷關時所用軍馬的基因圖譜。被一群變態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重重包圍的華夏馬,只會比北歐異教徒的馬倒霉,既要征戰,又要耕種,不過藝術史上出鏡率高一點,就算是「韓幹畫馬,骨肉停勻」,多半落得個,「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達夫)。

丹麥聖誕餐桌
當然,今天的丹麥聖誕餐桌不會出現馬肉干下酒。聖誕飲食的總體風格要討好老人和小孩,綿軟為主,堅脆為輔。各種富含牛油的小餅乾於無聲處增腹脂,十一月份起就會在各大超市出現在結帳通道。比較有特色的是胡椒堅果小圓餅乾(pebernødder),其實裡面沒有堅果只有胡椒,其「堅」是指質地堅硬,因為最開始發明的時候還沒蘇打粉可用,一口咬下去會崩牙。
各種形狀的黑糖薑餅數不勝數,功效當然不如廣東糖水如紅糖蕃薯燉姜,但黃油麵粉質量過硬,不耍花招,確實好吃;加上肉桂的香氣,容易上癮。
有的丹麥小孩在家裡被管教得嚴,甜食不能隨便開懷吃。到鄰居家裡玩的時候,順手牽餅乾的能力就變得非常高強。比如糖果罐裡面的餅乾如果是一摞一摞地盛放在紙杯裡,他絕不會單獨拿走一摞,而是從每一摞裡面拿走兩三塊,保持罐子裡總的水平線,以為愚蠢的大人們絕不會發現。真是孺子可教也。
各地的聖誕小集市一到週末就張燈結彩,顧客是丹麥家庭為主,也有許多瑞典人挪威人德國人家庭,估計冰島人都已經在家裡喝多了走不動。德國人來丹麥hygge的時候總是用力過猛,看菜單的表情像讀海德格爾,走個海灘步道也要全身登山裝備。丹麥人也是受夠了,明文禁止外國人(主要是德國人)購買日德蘭島西岸的度假屋,以免看見他們舉家全裸在狂風大作的海灘上行軍一般地散步。
除了各種聖誕裝飾用得到的手工藝品,集市上一般可以買到熱狗、煎餅(等於法國可麗餅,塗巧克力醬)、熱巧克力、香料熱紅酒(gløgg)、糖炒杏仁(一般會炒得有點焦);還有圓滾滾熱呼呼的烤蘋果麵果子(æblerskriver),外焦裡嫩,和北美的蘋果派不同,吃不到果肉,要拿專門的帶深圓格子的鑄鐵煎鍋做才好吃,本身不會很甜,吃時蘸糖霜和果醬。
再有就是烤薯條。這種肥薯條當然算比利時人的貢獻。但是在這邊吃不會只配蕃茄醬,還要配丹麥特色的雷默拉蛋黃醬(remoulade),主料其實是黃瓜、花椰菜、白菜,通常拿來給不愛吃菜的北歐人吃開放三明治時配魚肉。
丹麥人很少用Heinz牌子的蕃茄醬。我覺得有道理,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他老婆賣的醬難道不該是綠色的麼(按:凱瑞之妻Teresa Heinz是Heinz創辦人的後代,而Heinz也曾販售過綠色的番茄醬),現在改賣芥末醬還為時不晚。
丹麥本土的北歐異教對聖誕節的植入元素數不勝數。比如聖誕節櫥窗經常擺的玩偶並不是聖誕老人,而是Nisse,英語叫「elf」。Nisse一般作為聖誕老人的助理出現,而在異教信仰中本來是土地公之類的宅靈,在農場裡還能幫忙幹活。其形象是長鬍子聖誕精靈,尖尖帽子遮住眼睛,煞是可愛。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