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異教徒」式聖誕(上):異教元素數不勝數,櫥窗經常擺的玩偶不是聖誕老人,而是Nisse

丹麥「異教徒」式聖誕(上):異教元素數不勝數,櫥窗經常擺的玩偶不是聖誕老人,而是Nisse
作者拍攝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丹麥本土的北歐異教對聖誕節的植入元素數不勝數。比如聖誕節櫥窗經常擺的玩偶並不是聖誕老人,而是聖誕老人的助理Nisse;拆禮物之前要繞樹三匝,載歌載舞。甚至在丹麥文中「慶祝聖誕」最初的動詞不叫「慶祝」,而是「暢飲」。

其實精靈族原本在北歐神話中高大威猛,生自大神Odin所斬北歐巨人Ymir的屍體,汲取巨人精華而成靈性生物。後來卻累世被侏儒化,和矮精靈哥布林(goblin)混為一談。2017年丹麥電視二臺推出的聖誕節青少兒電視節目「Tinka的聖誕冒險」(Tinkas juleeventyr),主人公就是一位半精靈半人的精靈女孩Tinka,形象也是戴著尖尖紅帽子,其使命是找回精靈們誤以為被人類偷走的一品紅,並還給哥布林(goblin)。

在這裏,雖然goblin和elf的概念繼續搗漿糊,延續Pagan傳統的用意卻未打折。

過聖誕,還是「暢飲」聖誕?

拆禮物之前要繞樹三匝,載歌載舞。丹麥人尤其要邊跳邊唱,這是古維京人喝多了最愛干的事情。

丹麥文的「聖誕」一詞,「Jul」,是來自「Jól」,也就是北歐神祇Odin的兒子之名。那麼,原本騎乘八足馬拜訪家家戶戶的Odin,現在就由聖誕老人客串了。

丹麥文中,「慶祝聖誕」最初的動詞不叫「慶祝」,叫做「暢飲」聖誕(at drikke Jól)。想必要借助維京人酒器。

還有一種丹麥獨有的聖誕櫥窗裝飾品是秸稈和紅布條扎的聖誕山羊,鄉下尤其常見。這也是Pagan遺物,兩頭羊是給北歐神祇Thor拉戰車的,都有名有姓,叫做Tandgrisner和Tandgnjost。一直到十九世紀,麋鹿還沒有出現在丹麥聖誕畫面,都是山羊給孩子們拉禮物。

unnamed_(1)
作者拍攝提供
哥本哈根市郊聖誕集市上的gløgg攤位

再者,丹麥和芬蘭之間多年的梗就是爭論聖誕老人的起源地。芬蘭人更直白,直接叫聖誕老人「joulupukke」,意思就是「聖誕山羊」。

如果以上都還不夠說明維京人Pagan異教元素在基督教節日中改頭換面,依然大行其道,請看維京人最初過聖誕時候的祝酒詞吧:

為Odin乾杯,為國王的勝利和權力干杯,
為 Njord和 Frey乾杯,祝豐收與和平,
為國王乾杯,
最後一盅敬逝者。

Én skål for Odin for sejr og magt til kongen,
En skål til Njord og Frey for en god høst og fred,
En skål til kongen,
Sidste skål er til minde om de afdøde.

基督呢?可能Valhalla真的很小,基督要請進來,那會還沒騰出地方。這叫人情何以堪。

總之,異教的身段總是很靈活。聖誕節保留了諸多北歐異教元素,義大利酒神崇拜的秘密儀式也可在那波里地區流行的毒蜘蛛舞中找到,借塔朗泰拉舞蹈(tarantella)流傳後世,再經由李斯特等人之手發揚光大。

明教更厲害,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攀附佛道,以圖倖存」。到現在,在中原河北正定的祖庭居然還沒人踢館;明教在福建開的分店草庵寺自南宋建成,至今未毀,而且已經快高升成為晉江科創新區的規劃支點了。

當然,明教為了「攀附佛道」早就改吃素,比不得維京人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丹麥保守人士總以自己的聖誕餐傳統「不可動搖」為傲,而且喜歡「傳統」的烹飪方式。只是這個「傳統」有點禁不起推敲。且聽下回分解。

  • 丹麥「異教徒」式聖誕(下):平安夜下午三四點開喝,嘉士伯各種品牌啤酒來一輪,先微醺再上席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