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防衛省官員門間理良:我認為中國現在不會侵略台灣本島,但東沙等離島就另當別論了

【專訪】日本防衛省官員門間理良:我認為中國現在不會侵略台灣本島,但東沙等離島就另當別論了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共產黨在10月召開的二十大,把「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寫入相當於最高政治規則的中共黨章,顯示出強烈的決心。進入第3任期的習近平領導層,研擬了什麼樣的侵臺劇本?此外,面對增強軍事壓力的中國,隣國日本又該如何因應呢?本文專訪專門研究臺灣的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地域研究部長――門間理良。

文:谷田邦一
受訪對象:門間理良

起用「實戰派」進入核心

  • 中國的新一屆領導層成員名單已經出爐了。您認為在這次的布陣(→人事布局)下,圍繞台灣議題的中國安全保障政策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在人事布局上,值得關注的是共產黨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軍事方面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我本來預測栗戰書和韓正兩人引退,不會遞補後繼人選,政治局常委會改成五人制,但是失準了。常務委員任用了習近平在地方任職期間的部下數人,昭然若揭的裙帶人事。關於台灣問題,習近平認為自己才是最了解的人,所以有其獨斷專行的一面,我認為是「為所欲為」。

另一方面,在軍事委員會高階將領任用上,被升任為副主席的張又俠上將,他父親與習近平父親是戰友,而另一位是擔任東部戰區司令官負責台海的何衛東上將,兩人的共通點是「實戰派」。張又俠在1979年中越戰爭中擔任團長,何衛東在擔任西部戰區副司令員兼陸軍司令員的期間,也經歷過中印邊境紛爭,也就是說兩人都對「真實戰爭(real war)」有所體認。話雖如此,但中越戰爭的經驗對於現代戰爭是完全沒有任何幫助的。

我個人認為中國在這幾年內不會侵略台灣,但是以這樣的人事布局來看,加上頻頻進行軍事演習,可以解讀為今後將持續對台灣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

  • 雖然黨章裡仍保留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論述,但是首次把「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寫入。您認為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以歷史進程來看,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台灣是尚未被解放的地區,所以在黨章裡展現出勢必要統一台灣的強烈決心。在中國,失去領土的皇帝會被貼上無能的標籤。就習近平本人來說,能夠奪回台灣的話,他的歷史定位就足以與毛澤東相互匹敵;就共產黨來說,為了能夠在擁有大約9000萬名黨員之中主張其統治的正當性,統一台灣是必經之路,無法避免。還有,在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中,這次放入了五年前沒有的「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可以看出很大的變化,因為言外之意是指五年前還可以一起和平共處。

在談論台灣問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今(2022)年8月發表的「台灣白皮書」(正式名稱為《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這與22年前公布的白皮書有三點不同。一是與美國正面對決的態度濃厚;二是兩岸統一後,會讓台灣的政治地位依循現今香港模式;最後提到民進黨是必須清除的障礙。這份白皮書的內容對台灣是非常嚴厲的。

  • 若分析中國在8月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您最感興趣的地方是?

就是人民解放軍設定的海空區域。主要是在台灣周邊的六處海域軍演,像是包圍台灣本島,這讓人聯想到在實際侵略台灣之際,應該也是在這樣的海空區域進行。

例如台灣東部海域可作為人民解放軍艦艇的集結場所,但是朝向東部外海發射飛彈,目的就是為了牽制美國航空母艦機動部隊。還有,台灣北部兩處及南部高雄外海一處被視為共軍登陸的最佳地點。更進一步地說,巴士海峽也在設定範圍內,是為了不讓美國海軍和空軍靠近。

推定「台灣有事」劇本

  • 那麼,這次擴大軍演範圍,甚至涵蓋日本的排他經濟水域,你覺得原因為何?

一旦「台灣有事」,美軍要介入的話,日本有可能從事後方支援活動。如果日本過度干預的話,周邊的海空區域也會立刻變成戰區,帶有警告意味。看了這次的軍演,再次覺得日本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面對這次的緊張局勢,我個人稱之為「第四次台海危機」。今後,中國方面也會同樣地透過大規模演習來持續施加軍事壓力,甚至會出現第五次、第六次危機的狀況,危險性不斷升高。也有可能會發生在讓大家以為接下來還有第7次、第8次演習之際,卻突然使出回馬槍,展開實際的軍事侵略。

  • 就現階段而言,您是怎麼解讀中國共產黨的侵台劇本?何時,以什麼樣的方式,又會進行到何種程度。

我認為中國現在不會對台灣本島展開正式侵略,但是東沙群島等地偏遠離島就另當別論了,應該兩、三天就可以攻下了。就算台灣軍隊立刻前往增援,也只是徒增損傷而已,應該會放棄奪回離島。此外,台灣自己也拿不回來的離島,美國也不可能幫忙出頭。不過,瞄準本島的作戰卻極有可能以失敗收場,風險很高,這不只是習近平政權的垮台,甚至會動搖到共產黨的統治支柱。

對中國而言,一面喊著要統一台灣,一面在軍事上和經濟上持續施壓的作法才是上策,這是很顯然的。

在侵略能力上也是令人充滿疑問。在俄烏戰爭中,我們可以知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所以陷入停滯的一大要因,是無法徹底破壞烏克蘭的防空系統。若以兩岸關係來說的話,台灣方面從以前就預想到中國會透過飛彈和網路攻擊,所以積極做好周全準備來應對。

中國很難取得航空優勢,而且因為台灣方面有先進的地對艦、空對艦飛彈,所以也缺乏海上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夠運送登陸部隊的船艦稀少,即使徵用民間船隻,預估初次能夠運送的兵力是在10~15萬人程度左右,台灣方面的實際兵員近20萬人,但是只要動員一部分的預備役就是多達幾十萬人的龐大兵力。光是這樣的戰力差距,登陸作戰就顯得極為困難。

再者,為了登陸而前往台灣本島的中國船隻裡面,估計有幾成會被擊沉,所以第二陣、第三陣的運輸能力確實會減少。不只是輸送兵力,還有要提供武器、彈藥、燃料、糧食、醫藥品等的補給品先行登陸的部隊,以及要不斷地將傷者和戰死者的遺體運回,所以要進行登陸作戰的話,中國方面必須有相當的覺悟。

俄烏戰爭改變中國對台策略

  • 您認為中國從俄烏戰爭學到了什麼?是否對統一台灣的動向產生影響?

我想人民解放軍現在正忙著詳細觀察戰況發展,並且分析戰情從中吸取教訓。對於後方支援的重要性應該也重新改觀了吧,當初覺得俄軍的戰力比較強,但是面臨到燃料和彈藥沒辦法順利輸送到前線的慘狀。在陸地上國境接壤的烏克蘭都如此難以攻下了,更何況是中國和台灣之間隔著一百幾十公里的海域。究竟可不可以運輸幾十萬的兵力到台灣本島,就算可以運輸,能否支撐一、兩個月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