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一):麻原彰晃是誰?信徒為何深信扭曲的教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先撇開我們對其「邪教」的印象,這麼多的信徒,總不可能一開始就是為了追尋邪惡和暴力而來修行的吧。其實,依照信徒依照加入程度深淺而定,奧姆真理教顯示的樣貌是相當不一樣的。
文:居墨
前言
在1985年的日本某處居酒屋,或許會有這樣的對話。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一位年輕上班族把頭靠在桌上,死氣沉沉地抱怨道:「難道就是每天工作、加班、被老闆罵嗎?我們可是東大畢業的菁英啊。」 與他一起喝酒的同齡朋友應和他:「在這個金錢至上的世界,不工作到死人生就完蛋了啊。」 「沒有別的出路了嗎?」
在哀嘆聲之中,其中一位年輕人卻是兩眼發光。「喂,大家要不要跟我去聽一個宗師講道?他的講道非常精采,啟發我很多想法。」眾人面面相覷。「該不會又是那種奇怪的新興宗教吧。」有人這麼說,面帶懷疑神色。
但也有人這麼說:「我想去,反正去看看,也沒有什麼損失……說不定真的會找到新方向也說不定呢。」 他們並不知道,去的人真的找到了一條人生新方向──一條朝著毀滅與瘋狂而去的路。
時代背景
「新興宗教」一詞看似指當代全新的宗教團體,但在日本,新興宗教的發展卻已有百多年歷史。隨著明治維新後,政府將神道教抬高為國教,天皇為神權的代表,但農民與其他底層民眾的生活依然苦不堪言。新興宗教,走入民間,不高高在上,才真正滿足了農民的心理慰藉。
新興宗教一度在戰爭期間被政府禁止,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日本社會,又有全新的社會秩序要重新建立,新興宗教再度抬頭。1970、198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經濟穩定成長,消費主義大量盛行,金錢至上與彼此競爭的價值觀,普遍流行於社會當中,基本的生存問題不再是人們的煩惱所在。
然而相對地,人的精神產生了更大的空洞,這樣的情況到了經濟泡沫時期變得更為明顯。即便是高知識分子也不一定能在知識中得到安身立命的原因,許多年輕人紛紛懷疑在這樣強調競爭與物質的現實社會中,自己的價值何在?生命的意義何在?有沒有金錢、成家、世俗成就以外的答案可以追尋呢?
這樣的苦悶氛圍,以及尋求精神出路的渴望,為新興宗教「奧姆真理教」開闢了一片天地。
奧姆真理教的創辦人麻原彰晃,也曾在年輕時加入「阿含宗」這一有佛教元素的新興宗教。在當時眾多新興教派出現的社會背景下,選擇加入某宗教,甚至是出家,雖然不一定會被家人與朋友理解,但另一方面來說,也不是太過罕見或驚世駭俗的事情。可以看做是一種遠離競爭社會的選擇,選擇離開家庭,展開自我修行與自我心靈滿足的「生涯規劃」。
在大規模的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前,奧姆真理教因為大規模的地方開發與大量信徒湧入修行,已經受到地方民眾的反對與排擠。不過,教團名氣依然攀升,教團也利用電視、廣播,以及出書等等曝光手段,讓教團更受到社會的正面關注,進一步擴大規模,招收更多出家信徒與在家信徒。
可以說,在毒氣事件前,即使因為行事誇大或多或少受到地方民眾的排擠,也只是「奇怪的一個組織」,而非「會實施恐怖攻擊的恐怖組織」。由此可見,奧姆真理教有不同的面貌等待我們進一步釐清,這一切,先從松本智津夫(麻原彰晃本名)來說起。

麻原彰晃是誰
1955年,松本智津夫在熊本出生,日本還在戰後重新復興的過程,新式鋼筋混擬土的建築大量擠壓傳統木屋與榻榻米的購買需求,因此松本家可以說經濟拮据。松本智津夫有視盲問題而被送入盲人學校。高中畢業後,成績相當普通的松本,卻有「想當醫生」的雄心壯志,三度準備東京大學的入學考,不過三次都落榜。
第三次落榜後,與補習班內同樣在為大學考試準備的石井知子結婚,之後生了三個女兒。但松本智津夫繼續遇到許多挫折,開的針灸店生意不好,過沒多久就破產。接著他開始一連串的詐騙行為,為了償還債務又再度詐騙,詐騙失敗被罰款又增加財務負擔,惡性的滾雪球效應,甚至害妻子得到恐慌症與強迫症。
前身機構
在現實社會中不斷遇到挫敗的松本智津夫,同時,卻在宗教方面有了不同的體驗。1980年,25歲的他,加入當時的新興宗教「阿含宗」,在這團體內他接觸到佛學經典及淺層的佛家思想。也是這時候他開始第一步的改名,改為松本「彰晃」,與「釋迦」的念法類似。他第二次改名,改叫「麻原」彰晃,麻原與阿修羅的日語念法也相當近似。
然而松本彰晃並不只以佛法為修練重點,1980年代,他在東京開了一間專門招收想要學習超能力的補習班,修練方法有瑜珈、打坐等。作為講師,他更以刻苦修練與樸素的飲食,當作學員學習的範本。
1985年,麻原彰晃選擇梵文的「唵」(Om,音近「奧姆」)當作自己補習班改名的發想來源,改叫「奧姆會」。從他的名字到補習班的改名,可以看到他不斷借用佛門宗教的元素,形塑自身新興宗教的特質。
另一方面,他又以超能力為號召,他先找攝影師拍攝他宣稱以超能力飄浮空中的樣貌,照片在報紙上引發熱烈討論。雖然這所謂的「浮空超能力」,不過就是在麻原彰晃跳躍時按下快門連拍造成的視覺效果,但攝影技術跟造假的概念在當時社會還不夠普及,也使得眾多信徒對照片深信不疑。
原本不大的道館很快有了相當大的知名度,奧姆會進而申請宗教法人「奧姆神仙會」,信徒超過千人。
在信徒入會費等經費支持下,麻原彰晃在1986年前往尼泊爾修行。經過三個月後,他宣稱自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修行進步,達到「解脫」的地位,回國後,他又得到更多信徒捐獻而來的資金貢獻。以此為本,奧姆神仙會買到東京世田谷的土地,並以此為東京總部。隔年,奧姆神仙會改名為「奧姆真理教」,麻原彰晃為教主,團體性質正式從一開始的超能力研修團體,改為具有教主的新興宗教。
最新發展: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後記:人權軍紀並不矛盾,「很涼」的單位反而最常出事 2週前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六):即使證據早已毀滅,黃媽媽還是要追查命案真相 2週前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五):陳碧娥化悲憤為力量,成為國軍的「黃媽媽」 2週前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四):軍方層層相護,案情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真相 3週前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三):放大的驗屍照片,為調查帶來一線曙光 3週前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二):期盼已久的兒子,成了被異鄉的漁民撈起的屍體 3週前
-
催生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國章命案」(一):「不准火化要保留全屍」,黃媽媽決心對抗軍方 3週前
-
鄧如雯殺夫案(下):女性的悲劇成為跨時代集體創傷,接下來就是娘子軍反擊的時刻了 1月前
-
鄧如雯殺夫案(上):被迫嫁給強暴、家暴她的丈夫,她親手結束了這場四年多的惡夢 1月前
-
震驚戰後日本的國鐵三大疑案(四)松川事件:檢方調查列車出軌陰謀,引發一場司法鬧劇 1月前
-
震驚戰後日本的國鐵三大疑案(三)三鷹事件:肇事的無人列車將眾人再次帶進地獄之中 1月前
-
震驚戰後日本的國鐵三大疑案(二)下山事件2:美軍是不是幕後黑手?永遠無從得知了 1月前
-
震驚戰後日本的國鐵三大疑案(一)下山事件1:總裁消失900分鐘後,成為鐵路迷屍 2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六):這些社會菁英為何對瘋狂教主言聽計從? 2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五):13死6千傷,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震驚全球 3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四):推動「日本香巴拉計畫」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3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三):造成600多人傷亡的松本市沙林毒氣攻擊 3月前
-
犯下各種可怕罪行的奧姆真理教(二):為了對抗教團,慘遭滅門的坂本堤律師 3月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