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投書回顧今年經濟成果,提及台積電赴美設廠;布林肯盤點外交成果,聯合盟友抗中維護台海和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布林肯說,美國今年團結盟友,致力維繫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針對中國危害新疆與西藏人權、侵蝕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等作為,美國也聯合盟友持續關切,採取共同行動。拜登政府去年1月上任以來,積極把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拉攏他國共同關切台海和平與穩定。
拜登投書回顧今年經濟成果,提及台積電赴美投資
(中央社)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今天(美國時間22日)投書雅虎新聞回顧過去一年經濟成果,表示他推動的經濟計畫使美國再次成為創新與製造業強國,提到造訪台積電的鳳凰城新廠,將成果歸因於國會通過的政策法案。
拜登今天投書美國雅虎新聞(Yahoo News)回顧2022年。他表示,儘管歷經艱難的幾年,但他對美國經濟前景抱持樂觀態度。美國人的韌性讓美國從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大流行造成的經濟危機中恢復,家家戶戶有更多喘息空間,就業率上升,失業率下降。
受疫情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影響,美國今年物價快速攀升,寫下40年來最高紀錄,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雖低於市場預期,但年增率仍高達7.1%,民眾叫苦連天。
對於高通膨,拜登說,因應通膨給予家戶更多喘息空間是他的首要經濟任務,但他坦言通貨膨脹要恢復到正常水準需要時間,也可能會在過程中遭遇挫折,但美國民眾應對他的計畫奏效抱持信心。
拜登指出,他就任總統以來簽署立法的經濟法案證明,投資美國的願景可以實現,發展美國經濟、創造高薪工作並降低成本,尤其是基礎建設、清淨能源以及對美國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高成長產業。
他提到本月初前往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出席台積電的移機典禮。台積電當時宣布加碼投資亞利桑那州廠開始興建第二期工程,預計2026年開始生產3奈米製程,目前興建的第一期工程預計2024年量產4奈米,兩期工程總投資金額約400億美元。
拜登表示,台積電的投資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之一,這是他的經濟立法的直接成果,因為全球企業都知道美國勞工可以勝任這項工作。他在鳳凰城時,也跟興建台積電廠房的勞工、工程師,以及受僱為台積電進行清潔工作的企業主會晤。拜登說,這位企業主打算僱用更多員工,經濟學家稱這為乘數效應,他說這是「我的經濟計畫發揮作用」。
布林肯盤點外交成果,聯合盟友抗中維護台海和平
2023年倒數10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2日盤點年度4大外交成果,包括團結世界確保俄國侵烏挫敗、加速與盟友在對中國的戰略上趨向一致;他提到美國團結盟友,致力維繫台海和平穩定。
布林肯22日下午在國務院召開年終記者會,盤點總統拜登政府今年4大外交成果。
這些成果包括團結世界確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淪為「戰略挫敗」;加速美國與盟友在對中作法上的趨同;動員大規模聯盟為糧食安全、健康、氣候、能源等全球挑戰尋找解方;以及運用美國外交實力推動和平,避免與緩和衝突。
有關中國部分,布林肯表示,雖然俄羅斯對自由開放國際體系造成立即威脅,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國競爭對手當中,唯一有意圖重塑國際秩序,且越來越具備推動這目標所需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能力的國家。
布林肯說,這正是為何加快美國與盟友在對中國的戰略上趨向一致,是如此至關重要。
布林肯舉例,美國與歐洲聯盟(EU)今年強化因應中國關鍵挑戰的互補工具,包括經濟強制措施和人權,並深化在投資審查以及對敏感與新興技術出口管控上的合作;此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戰略概念首次提及會致力因應中國對跨大西洋安全帶來的「體制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
布林肯說,美國今年團結盟友,致力維繫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針對中國危害新疆與西藏人權、侵蝕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等作為,美國也聯合盟友持續關切,採取共同行動。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去年1月上任以來,積極把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拉攏他國共同關切台海和平與穩定。單單本月,台海安全議題就至少出現在美國與法國、歐盟、澳洲與義大利雙邊互動中。
美法總統12月1日在白宮會晤,會後聲明重申維繫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美歐2日舉行高階中國議題對話,會後聲明關切中國挑釁行為提高台海危機風險;美澳6日舉行2+2會談,會後聲明關切台海局勢;美義外交高層7日在羅馬會晤,雙方在會中表達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徑。
雖積極聯合理念相近國家因應中國挑戰,但布林肯重申,美國謹慎避免競爭演變成衝突,未來會持續以負責任方式管理雙邊關係,同時會繼續在需要美中合作的議題上尋求與中國合作。
布林肯回憶,在他上任初期,許多人問他美國是否會、甚至是否有能力再次領導世界,或世界是否希望美國這麼做。
他說:「在2022年,我認為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我們向世界證明面對當今時代的根本挑戰,美國準備好且有能力領導。」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台積電赴美設廠:鳳凰城裡搬來了「台積村」村民,台灣晶片工程師為何「降薪去美國」?
- 台積電亞歷桑那廠風光開張,「逆全球化」之下的贏家是誰?台灣會被掏空嗎?
- 美國務院證實布林肯2023年初訪中,《外交事務》:大多數專家反對「戰略清晰」承諾協防台灣
- 拜習會談3小時:拜登表明反對中國脅迫台灣,習近平稱中美關係不該是零和博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