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2050年「還有海嗎?」環境名導演柯金源跨域與藝術共創《海之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舞者張開五感在雲林麥寮感受連風與海都讓人感到刺痛、當藝術家在台東南田海岸輕浮海浪與乾淨之海共舞、當柯導演帶著大家親眼看見墾丁大街排放出的廢水垃圾直接流向我們的大海....「還有海嗎?」柯金源導演這樣反覆問著?會不會等不到2050年,我們的島內,還有海嗎?
文:陳淑玲
獲頒國家文藝獎、TIDF紀錄片傑出貢獻獎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再度推出第33號新作《海之岸》紀錄片,不同於過往,此次以跨領域、共創的創作模式,與「人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用藝術家、年輕人的五感,探索台灣海岸的各種意象,詮釋目前的環境議題。

從去年9月開始,柯金源導演與「人劇團」共創藝術家,進行為期一年的海岸環境田野觀察、體驗,經由《海之岸》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的導覽、解說,表演藝術工作者再進行內涵的轉譯與創作,共同完成了具有藝術美學與海岸變遷省思的《海之岸》。
還有海嗎?柯導演不斷詢問著
《海之岸》紀錄片是影像與表演藝術跨域共創的作品,以肢體與環境意象的表徵,呈現二元對比、隱喻、批判等符碼,也是讚嘆、憤怒、感傷,以及期待、感恩的複雜心情。柯金源表示:「因為長期紀錄環境的變遷,許多議題的詮釋與社會溝通,需要根據閱聽人接收信息的習慣,以及媒體平台的特性進行調整,這次嘗試用年輕世代的觀點與情感詮釋,在各處環境現場進行即興創作。」談及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片段,他說:「有一次拍攝時遇到東北季風來襲,溫度很低,但是表演藝術者還是用意志力和熱情來完成拍攝,我們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在不同媒體平台上,讓更多人重視環境議題。」

此外,片中邀請四位音樂創作者,為不同的海岸情境進行音樂創作,包括「農村武裝青年」阿達的台語唱唸、俐君的大提琴創作、原住民音樂家丹耐夫正若的多種自製樂器吹奏,而片尾則由年輕音樂創作者桃子,延續現場的大提琴演奏,讓紀錄片飽滿的情緒,有一個撫慰沈靜的總結。
「海之岸」紀錄片的影像與音樂,讓人感受到海岸環境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也引領大家再次思考與海洋的關係,柯金源導演完成該作品後,將於2023年3月2至5日,參與人劇團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潮汐間,曖昧」第一屆永續教育暨藝術性策展,延伸海岸灘地在生態中的雙重特質,共同探討藝術介入教育歷程中的可能性與複雜性。而參與「海之岸」紀錄片共創團隊《人劇團》,也將再次回到《海之岸》的起點-芳苑泥灘地,於明年(2023)年跟在地居民、芳苑國小的學童啟動共創計畫、共同演出。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江怡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