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嘉年華式運動熱潮:比起棒球,我們更在乎的是贏球與啦啦隊

談嘉年華式運動熱潮:比起棒球,我們更在乎的是贏球與啦啦隊
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台灣代表隊總教練林岳平。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過一個月世足賽的足球瘋,下一個即將到來的體育盛會,將是2023年3月的WBC世界棒球經典賽,除了大師兄林智勝可能的最後一舞之外,啦啦隊的應援名單也備受關注。

世界盃足球賽,在阿根廷擊敗法國之下落幕了。許多平時沒有關心足球的人,都一頭熱地栽進了世足賽的熱潮裡。

而棒球四年一度的盛會,WBC世界棒球經典賽,也將要在明年3月舉行,到時候勢必又會帶起一股跟風看球的熱潮。

只是依照往年經驗,即便台灣隊沒有參加世足賽,台灣觀眾依然會守在電視機前面關注;但WBC只要台灣隊被淘汰之後,後續賽程關注的球迷便會少掉許多。

我常會聽到有人說,台灣的國球,是棒球。但依照台灣棒球發展的歷史來看,其實「台灣的國球,是贏球」聽起來比較切合實際一點。

台灣的國球,是贏球

台灣的棒球熱,是在政府外交挫敗之下形塑出來凝聚人民人心的一項策略。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8年台美斷交等外交挫敗之下,使得當時台灣人人心惶惶。

但恰巧在1968年,台東紅葉少棒隊以7:0擊敗來訪的日本關西聯盟隊,讓台灣棒球打響了第一炮。當時來訪的並非世界冠軍和歌山少棒隊,紅葉少棒也出現了冒名頂替、超齡參賽的情況,但在政府的刻意塑造下,人們以為我們擊敗了世界冠軍隊,有一種一吐外交怨氣的感覺。

恰巧,1969年金龍少棒又代表我國參與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首度贏得世界冠軍,一直到1974年,台灣在三級棒球的世界冠軍賽(少棒、青少棒、青棒)均奪冠,使得政府一心加以耕耘三級棒球,藉著黨國教育讓小朋友們背上為國爭光的使命感。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