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未來一代要承擔多大代價?明日大嶼完工時的展望

未來一代要承擔多大代價?明日大嶼完工時的展望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發展局表示,他們做估算,是以較保守的市況作假設。但一來政府過去多個大型工程超支嚴重,事前做估算的能力難令人放心,二來這種(線性) 推算方式存在重大缺陷,並未考量香港未來社會的結構性困局。

發展局公布人工島計劃,輿論關注項目造價及回報問題。項目橫跨20年,到時香港於世界的角色,全球資金又歸於何處,沒人說得準——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曾國平近期談論Economic Projections之不確定性,即如美國聯儲局,雲集一流經濟學者,要展望明年市道,以至預測核心通脹都非常困難——發展局官員及背後的智囊哪裡來如此大的信心,在世界政經格局面臨巨變之際,憑今年(舊世界)的土地和物業成交價格,就推算出多年後人工島的私人住宅和商業用地賣地收入?

嚴謹論證,造福人民

填海造地,確會創造就業,為地產及建造業界帶來大量生意,推高經濟增長。但這些公帑不用於填海,用於其他地方,其實對大眾同樣有(甚至更大)裨益——尤其嬰兒潮人口老化加劇,醫療及福利開支將飆升。以遠水救近火,增加房土供應,對論證的要求理應更高。明明救近火,有其他更符合國家環保政策的選項,例如善用收回土地條例,又例如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提出的終極方案,都可以更快更有效亦更環保地解決港人居住問題。節省大量資源,又可投放在其他更迫切的地方。如果局方真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那就有必要論證人工島項目比其他選項的淨效益更大,而且不是一場會隨時蝕大本的「賭博」,釋除市民「倒錢落海」的疑慮。

再說,美國進入加息周期——連日本也變相加息,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全球經濟蒙上陰影,香港卻押重注在明日大嶼和北都之上,成本巨大,實在高風險。如果發債,利息負擔沉重;如果用公私合營方式,地產商要賺錢,將來的地皮及樓宇一定不廉宜,這便與政府設法造地,使巿民未來有可負擔房屋之初心相違背。天文數字的投資,若無法回本,只保證與政府簽約的承建商不愁生意。到底有多大機會出現無底深潭?一旦出現,未來一代又承擔多大代價?當局似乎太樂觀,太早有定論。

擺在眼前的結構性困局

發展局表示,他們做估算,是以較保守的市況作假設。但一來政府過去多個大型工程超支嚴重,事前做估算的能力難令人放心,二來這種(線性) 推算方式存在重大缺陷,並未考量香港未來社會的結構性困局:

(一) 政府統計處兩年前推算,本港人口去到2041年便由高峰滑落。其後出現移民潮,人口結構變化更加大,置業總需求不單打折扣,不少人更把單位劈價出售。與此同時,數目龐大的資金遷移至新加坡,大大削弱本港樓市的炒賣需求。作為資金停泊港,樓市由現在至未來一段長時間,都缺乏上升動力。

更使人憂心是,明日大嶼預計完工之時,人口老化卻步入高峰期,意味不斷有長者過世,騰出大量私人住宅及公屋單位,偏偏那時開始有大量新單位推出市場,一來一回,這麼多單位如何消化?靠輸入人口?不要忘記,到時大灣區也蓬勃發展起來,內地有條件的居民要移居,不一定揀香港。若香港住宅供過於求,樓價易跌難升,有樓沒人住,有地也沒人起樓,以物業投資作融資方式的大型基建項目又如何埋尾?

(二) AI革命即將降臨,衝擊全世界。筆者早前亦已談過AI失業潮,不贅。但政府只關心高科技發展怎樣增加對GDP的貢獻,創科藍圖亦著眼於扶持特定行業及企業,背後思路還是做大個餅那一套。筆者這樣說,不是反對政府搞創科,而是想指出,再工業化又好,新型工業化又好,往往集中照顧有特定優勢的階層及人才。而種種跡象顯示,現時科技發展的趨勢,將會令未來年輕一代——除了少數精英——就業前景變得極不樂觀。主流經濟學者過去非常強調自力更生,非常強調自我增值,但大學教育普及化後,學歷貶值,更衍生學債問題,困擾不少年輕人。名義上是低稅制,但「地產稅」實質超高的經濟結構一天不變改,深層次矛盾一天無法減退,年輕人的收入都直接或間接進貢給地主,就算想置業,又哪有能力,何來動力,到時興建這麼多私樓出來到底滿足誰?

文章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修改,原文可見於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