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美食史》希臘美食的前提是愉快的心情,在餐廳用餐,獲得的樂趣取決於複雜的協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好的希臘飲食取決於地點與季節――而且要碰運氣――好的餐廳並不穩定。「晚餐永遠是驚喜,」漫遊的兩位英國女士發現,「一頓飯從三道菜到六道菜不等。」她倆很幸運。基托在特薩科尼亞時,有時只有一道菜:「今天沒什麼吃的。你要煎蛋捲嗎?」
文:安德魯.道比(Andrew Dalby)、瑞秋.道比(Rachel Dalby)
吃一頓飯
如果受邀去吃飯呢?若是在修道院,直到晚近都會經常遇到下述情況,愛德華.李爾寫道:「最糟糕的是食物與骯髒。」他平靜地隱居在科孚島,然而決定造訪並畫下阿托斯山的修道院。他並不怎麼欣賞那些「嚼著魚肉和橘子醬」的僧侶,不過以上都是他私人信件的內容。在出版的記載中,造訪希臘修道院的旅人都對接待與食物表示滿意,儘管這些通常都很簡樸。里克在鵪鶉港聖母修道院(the Virgin of Porto delle Quaglie)享用了「迄今為止我在馬涅半島遇到的最宜人的住宿」,以及一頓非常健康的晚餐:
在東側,一股泉水從坡邊流下,落在山邊幾塊菜園梯田上,上面種著橄欖、胡蘿蔔、柏樹,夾雜著幾棵柳橙樹。菜園為我提供了晚餐沙拉,並為修道院的倉庫提供最好的馬涅蜂蜜。
里克的希臘嚮導們稍早已經吃了一頓熱食,所以這頓吃的是豆子湯和鹹橄欖。以下還會再提到這種橄欖。
一六八二年,喬治.惠勒注意到修道院的早餐「有麵包、蜂蜜、橄欖、好的葡萄酒和 aqua vitae(水果白蘭地)」(即後來的作家所說的拉克酒,這裡是早期的記載),修道院長允許自己在晨禱之後,與客人在「類似酒庫的地方」一起享用。這是在波奧提亞地區的利瓦提亞(Livadia)附近。後來惠勒與住在赫利孔山(Helikon) 下的三位隱士一起吃飯。他們通常的食物是麵包與香草植物,喝的是水,而且即使是這些,一週也只有四天可以享用。
在節日,其中一位隱士、即惠勒的東道主,可能吃一點蜂蜜; 只有領聖餐時才會嚐一點葡萄酒。另外兩位鄰居有一處菜園,「種滿豆子與豌豆,還有一處在菜園旁邊,養了四五百隻蜜蜂。」惠勒享用了「一盤美味的白色蜂巢,搭配麵包與橄欖,以及非常好的葡萄酒」,用餐時「比歐洲最豪華的宴會更使我們滿足」。
皮耶.貝隆參觀了阿托斯山的幾座修道院,並應邀參加了大齋晚餐。修道院院長「給我們準備了芝麻菜、芹菜、韭蔥頭、小黃瓜、洋蔥和美味的綠色小蒜苗。我們生吃了這些植物,沒有油和醋。這是他們的日常飲食。」貝隆說。但他們還提供他醃黑橄欖、餅乾(是paximadia,不是麵包,因為齋期沒有生火烘烤)和葡萄酒。
在齋戒期間,他們可以吃各種螃蟹、海鞘和甲殼類,如淡菜與牡蠣……他們一向以生洋蔥和大蒜開始一餐;主菜是鹹橄欖和浸水的蠶豆, 最後是芝麻菜和水芹(cress)……選擇這樣生活的不只有僧侶,希臘的神父與教會其他人士,還有普通人,也是如此;他們在齋戒期間不吃帶血的魚、肉,以及其他不合適的食物,即使他們可能因缺少進食而死亡。
貝隆提到的海鞘將在稍後解釋。修道院的橄欖是實際上的主食,就像在這些記載中一樣。貝隆在其他地方還寫道,醃橄欖是最常食用的,這些橄欖與法國人熟悉的那些完全不同,是「黑色、成熟的,保存時沒有醬汁,就像李子乾。」一百二十五年之後,惠勒的敘述也與此一致:醃橄欖是大齋的主食,「不像其他地方那樣還是青澀的時候就醃製,而是完全成熟並且充滿油。他們加上醋一起吃,非常營養健康,對胃相當有益。」
又過了一百二十五年,多德威爾寫道:「橄欖成熟時會變黑,從樹上掉下來,這樣就可以和麵包與鹽一起吃了,不需要任何處理。」這些橄欖就像蔬菜與香草植物一樣,產自修道院的共用廚房菜園,貝隆還說,有些僧侶也有自己的小菜園。俄羅斯僧侶瓦西里.巴爾斯基在一七二五年及一七四四年造訪阿托斯山,以素描畫下當地修道院,他特別仔細描繪了這些廚房菜園和正在園中工作的僧侶。
貝隆觀察到,修道院園丁種植的穀物不多,他們有葡萄樹、橄欖樹、無花果、洋蔥、大蒜、蠶豆、蔬菜,並且以多餘的產出與運來小麥的水手以物易物。他們還採集香楊梅 (bayberry),用以榨油,送往巴爾幹地區銷售。貝隆觀察到,由於完全不允許吃肉,他們不養家畜,甚至不抓野禽,但有些僧侶以海釣來打發時間;果然巴爾斯基描繪過埃斯菲格墨努修道院(Esphigmenou)的一名僧侶用魚竿釣魚,還有一名在小船上用魚叉捕捉章魚。
有幾位作家對修道院地窖中存放葡萄酒的巨大木桶印象深刻。阿斯托山伊維隆修道院的司事伊阿科博斯(Iakobos)正好有空,帶領安科納的賽里亞克參觀了該修道院的地窖:
伊維隆修道院的院長,喬治亞人格拉斯摩斯(Gerasimos)正在對土耳其人進行外交任務,因此不在院中,於是司事向我展示了修道院中的所有重要財產,包括三個巨大的古老酒桶,我們測量了他給我們看的第一個, 裡面裝滿了酒,長二十英尺,直徑十英尺。
惠勒也有類似的經歷:不過與地窖有關的不是修道院長,而是一位擔任翻譯的僧侶,「一位年輕的神父,義大利語說得很好,是贊特島人」(扎金索斯島),帶他去看葡萄酒與橄欖油的倉庫。「他們將其保存在我所見過最長的木桶裡,我測量了其中幾個,將近二十英尺長。」里克參觀的是卡拉夫律塔(Kalavryta)附近大洞窟修道院(Megaspelio) 的酒窖,厚牆與夏天裡岩石上潺潺水流將其降溫,不過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木桶裡淡而無味的稀釋紅酒。
雖然在阿托斯沒有肉,其他地方的僧侶也不允許吃肉,但一些修道院的客人還是幸運地得到了一些肉。惠勒說,他們受到了最豐盛的基督教式的歡迎:為他們一行人宰了一頭綿羊羔,晚飯有米飯、雞、很好的橄欖、乳酪、麵包、葡萄酒。至於那兩位漫遊的英國女子,參觀了位於梅提歐拉(Meteora) 的聖瓦西里修道院(St Basil),也總算受惠於一頭已宰的羔羊,並被鼓勵一起吃羊頭上的鮮美碎肉;其中一位女士,(我相信)比後來經歷過類似場合的派翠克.李.費摩爾更勇敢,她接受了最尊貴的部位──一顆羊眼球。菜單上還有米飯、醃包心菜、酸奶、乳酪。修道院長自己沒有取食肉類,但其他人從自己堆滿肉的盤子裡舀起肉放到他的盤子上,他並沒有反對。
所以,受邀去吃飯是件好事,即使主人受到宗教限制,對自己不能像對待客人那樣慷慨。在邏輯上與現實中,更好的是被邀請回家,對於希臘食物是否可口這個一般性問題,勞倫斯.杜瑞爾的微妙回答就是以此為出發點。如果真正的問題是希臘人在家吃什麼,那麼他絲毫沒有疑慮:他們吃得好,他們選擇得好,料理做得好。受邀到私人住宅或參加某些家庭慶典時,食品的種類與美味會令人感到震驚。但這需要許多準備,杜瑞爾補充道:「在幕後,奶奶的身影籠罩一切,她從清晨四點就開始為宴會忙碌。」最美味、最多樣的食品往往是在一頓希臘大餐開始的時候出現的,這些食品的分量小,單獨盛盤,很快地接連上菜,稱為mezedes,可說是「開胃菜」。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