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新增1萬4162例、死亡14例,王必勝示警:第三波疫情將至,戶外建議自主配戴口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年末聚餐漸增,確診人數也隨之升高。指揮中心統計,今日新增的1萬4162例本土個案相照上週一增加幅度達37%,王必勝警示,新增個案數不但漸增也漸快,下波疫情高峰將落在明(2023)年2月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國內新增1萬423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萬4162例本土個案及7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4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萬4162例本土病例,為6628例男性、7525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新增個案破千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812例),台中市(1827例),桃園市(1691例),高雄市(1451例),台北市(1446例),台南市(1144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11月29日至12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12月17日至12月23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8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韓國(2例),中國、日本、英國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6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1月29日至12月24日。
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的1萬4162例本土個案,相較上禮拜一增加幅度較大,將近37%,由此可見目前是一個快速增加的階段,死亡數則是維持低點。
死亡與重症個案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日新增的14位死亡個案,大部分仍是為接種三劑疫苗、有慢性疾病且年齡超過60歲以上,另外今日沒有新增40歲以下的死亡個案。
兒童重症部分,羅一鈞補充有一位疑似MIS-C的1歲男童,在12月2日曾快篩陽性,但因症狀輕微就無快篩確診,在14日時陸續出現發燒、皮疹、嘔吐的症狀,經醫師診斷後為COVID感染後的MIS-C,在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情況好轉,於12月23日出院。
這也是第192位的兒童MIS-C的個案,累計兒童重症人數為288例,並無新增兒童死亡個案。

醫療資源統計
羅一鈞表示,隨著疫情微幅上升,空床率也些為減少,但仍維持六成以上的空床率。目前全國開設的負壓隔離病房總數有5200多床,羅一鈞也認為這一周尤其北部地區,應會陸續看到病床使用率上升的情形,指揮中心會隨時進行調整。
藥物部分,這幾周口服藥物領用率是陸續在下降的,但由於第三波疫情將來到,羅一鈞說明目前國內兩種抗病毒藥物的藥物儲備情形。
目前倍拉維Paxlovid的存量是29萬人份,預計可以再使用152天,後續也會繼續添購;莫納皮拉韋部分則是有8.1萬人份,預估可以使用232天,若有不足也會再行添購,羅一鈞表示因此目前藥量是相當充足,請醫師與民眾皆不需擔心。

每周病毒定序
羅一鈞分析,就上周病毒定序的結果來看,不論是國內或境外移入的部分,都是以BA.5占多數。其中,本土的部分BA.5佔82%,其餘BQ.1、BF.7、XBB等病毒株合計都無超過兩成。
羅一鈞說明,雖然其餘病毒株佔比不高,但BQ.1、BA.2.75這兩個病毒株都還是有微幅上升的趨勢,因此認為這兩個病毒株可能會在下一波疫情呈現比較明顯增加的狀況。
累計變異株的檢出情形,目前比較值得關注的三種傳播力較強、免疫逃脫比較高的變異株,分別是BQ.1、XBB、BF.7。本土部分BQ.1檢出8例,XBB檢出3例,BF.7檢出3例。

疫苗接種情形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12月23日至25日,這三日次世代疫苗共接種了7萬6222人次,主要接種BA.5雙價疫苗。另外,若以各類疫苗統合計算,3天共接種9萬3961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4%,第二劑88.7%,追加劑75.2%,第二次追加劑19.1%。
疫情趨勢
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上週確診總數為12萬775例,比前一週增加了12.6%,指揮中心也觀察了這一禮拜以來的新增確診數,與前一週的同一天相比,增加幅度都在20%以上或甚至到30%,因此不但是在增加,且增加的速度有在增快的趨勢,因此可預見下一波疫情將至。

初步估計,下波疫情的高峰,平均確診人數應該會落在3萬上下,日期則是可能出現在明(2023)年2月初,這波也是Omicron在台大流行以後的第三波流行,因此也請大家要注意相關的防疫措施。
王必勝也提醒,年底有許多大型活動,民眾在參與的同時,就算在戶外,若未能保持適當距離,也建議自主配戴口罩,以避免疫情的加速傳播。

退燒藥限購與小三通規劃
對於今日下午召開的退燒藥藥廠會議,王必勝表示,這次會議主要是針對乙醯胺酚藥物的產能、原料進行統計與評估,確保生產無虞,並無外界所猜想的限購規劃。
至於中國目前的疫情升溫,王必勝認為,目前中國飛台灣的四個航點都是開放的,經了解也都還有三至六成的空位,因此建議台生、台商搭乘飛機航班回台。邊境防疫規格是否升高的討論則是持續進行中,目前還未有定論。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061萬865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90萬4089例排除) ,其中871萬3634例確診,分別為3萬9514例境外移入,867萬406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511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萬509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948例、台北市1644例、台中市1608例、高雄市1482例、台南市1126例、桃園市1120例、彰化縣950例、屏東縣585例、雲林縣497例、南投縣492例、苗栗縣414例、嘉義縣392例、宜蘭縣322例、基隆市313例、花蓮縣262例、嘉義市258例、新竹縣254例、台東縣192例、新竹市163例、金門縣37例、澎湖縣37例;另17例為境外移入。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12-27 中國將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冠感染」,宣布1/8起防疫降級免隔離,出國旅遊網搜暴增10倍
- 2022-12-27 中國疫情爆炸,年資30年急診室外籍醫師未曾見過醫療如此緊繃,民眾感慨「抗疫3年到底學會了什麼?」
- 2022-12-26 今日本土新增1萬4162例、死亡14例,王必勝示警:第三波疫情將至,戶外建議自主配戴口罩
- 2022-12-26 盤點中國疫情爆發應對:為什麼很少有老年人接種疫苗?科興和國藥生產的疫苗有效嗎?
- 2022-12-26 中國防疫急轉彎,核酸檢測採樣員失業潮,疫情飆升官媒稱「煙火氣」中加速釋放經濟活力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