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設戀愛腦》:「渣男吸塵器」和自虐式情感模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是一談戀愛就變了一個人的戀愛腦嗎?以千例案例為研究依據的戀愛腦測驗,測出你的情感模式。Reset!戀愛腦沒關係,了解自己的特質,重設就好。
文:陸琪
渣男吸塵器和自虐式情感模式
到底什麼是「渣男吸塵器」?
渣男吸塵器就是被同一種追求模式所吸引的人。譬如你一直渴求情緒價值,則所有能帶給你情緒價值的人,都很容易追到你。譬如你最看重細節,那麼在戀愛前期把能量都花在維持細節上的異性,就很容易追到你。
而不幸的是,你喜歡的這個追求模式,往往是善於偽裝的。
我在電視節目《愛情保衛戰》裡曾說過:「現在的愛情,往往是渣男定義的。」
因為我們在各種影音平臺上看到的愛情短劇,聽別人聊起的愛情故事,都是被人精心安排的,到底如何才能讓一個女生,在短期內讓情緒獲得最大的滿足。
這種戀情會讓人非常愉悅,但同時,它也沒辦法保持很長的時間。
往往在爆破式的情緒滿足後,就突然急轉直下。
成為渣男吸塵器,並不是因為你的運氣不好,而是因為你始終保持著同一種「愛情基因」,而這種愛情基因,會讓你被同一類男生所吸引,無論你怎麼抵抗,都會被這一類男生追求到。
我們說的這一類男生,並不是外形條件、學歷、工作背景等方面相似,事實上被譽為「渣男吸塵器」的女生,每次談戀愛找的男生可能大有不同。他們有時候是小鮮肉,有時候是帥大叔,有時候是富人,有時候是窮光蛋,有時候是學霸,有時候是才子。
你真要問她們,女生們根本總結不出來這些男人的內在規律。但我們做研究,看的根本不是外在的東西,我們看的是每個人的「愛情基因」,也就是人們的情感模式。
姚姚是非常典型的「自虐型情感模式」,渣男吸塵器們也絕大多數具有典型的自虐型情感模式。
什麼是自虐式情感模式,我們在後文會有詳細的解釋,這裡只做簡單比喻。
像姚姚這樣具有自虐型情感模式的人,內心活動極其複雜。這類人對於絕大多數的情感連結,都處於一種可以要、想要,但必須設置障礙的狀態。
即使是面對一個非常優秀的男生,擁有自虐型情感模式的女生也不會主動去追求,甚至在別人主動追求的時候,也不會順理成章地接受。
她們一定會設下很多關卡,需要對方付出難以想像的情緒價值;需要對方一次次地進行證明;需要對方乞求、認輸,甚至放下尊嚴;需要對方用正常追求別人幾倍的時間和勞動力,才會勉強接受。
這時候,很多人就不懂了。既然設置了那麼多障礙,一次次考驗對方,對方都打怪升級過關了,怎麼還會是渣男呢?
因為,當你面對追求者的時候,這個追求者也在面對著你。所以你接受別人的追求時,別人也在評估是不是能和你共度一生。
一個正經男人,遇到心儀的女生,在熱戀時會做出許多日常不會做的事情,也就是討好你、取悅你,讓你高興。
但這種熱戀效應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並且需要獲得回饋才能夠持續下去。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戀愛和追求是需要互動的,而不是一方面持續製造負面障礙,另一方面卻要求男人持續不斷地付出。
正常男人發現自己的付出和追求並沒有獲得期待中的回饋,而追求的女生甚至表現得非常難以搞定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停止追求,而是思考這個女生適不適合做自己的妻子。
這是正經男人和渣男的分水嶺。
因為這個分水嶺的存在,所以我提出一個假設:
越是渣男,就越是會持續不斷地追求你,而越是好男人,他付出的追求一定是有節制的。
因為一個渣男根本不考慮一輩子的事情,他只在乎能不能在短期內追到你。也就是渣男的目的是為了追到你,而不是和你一輩子在一起。所以你是怎樣的人,你在未來生活裡會不會很難相處,你適不適合當老婆,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而正經好男人則恰好相反,他在追求的過程裡一定是考察和審視你的。因為他要考慮一輩子,要考慮未來幾十年的生活,甚至還要考慮你和他的父母之間是否能契合。
如此多的考慮,讓正經好男人只能扛過最初的那些追求考驗, 如果你還要他們去做很過分的事情的話,他們一定會轉身離開。
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是彼此需求的不同。
為什麼具有自虐式情感模式的女生往往都是渣男吸塵器?因為她們所設置的障礙,她們所需求的愛情模式,是只有渣男才有可能提供的。
所以能追到姚姚的男人類型,其實是同一類的。那就是會瘋狂地追求人,會提供很多情緒價值,會甜言蜜語,會表現得很體貼。他們嘴上說一輩子,但實際上根本不做長遠考慮。
不管他們身分背景如何,不管他們外形條件如何,不管他們用什麼花招追人,實際上追求的經歷是一模一樣的。
那就是用持之以恆的態度,低尊嚴的取悅討好,時刻的陪伴和聆聽,滿足你苛刻的安全感,讓你覺得找到了一生的真愛,讓你覺得只有這個男人能給你安全感。
而他得到你之後,以前那種狂熱付出的內驅力就會徹底消失, 變得越來越冷漠,讓你覺得他像是換了一個人。
當你像姚姚一樣哀嘆自己是渣男吸塵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 其實你身上早就有成為渣男吸塵器的愛情基因?
你的情感模式,注定了你會持續不斷地經歷渣男。
而想要不經歷渣男,就不能聽任自己的情緒來選擇愛人,必須透過情感模式的契合來選擇正確的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重設戀愛腦:享受型、自虐型、取悅型還是掌控型?測出你的情感模式,擺脫渣男吸塵器的體質!》,時報出版
作者:陸琪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不談戀愛的時候是精明的工作狂,談起戀愛就變成任人拿捏的小白兔?
不談戀愛的時候是自由的靈魂,談起戀愛就成了不安的徵信社?
你是一談戀愛就變了一個人的戀愛腦嗎?
以千例案例為研究依據的戀愛腦測驗,測出你的情感模式
Reset!戀愛腦沒關係,了解自己的特質,重設就好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