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年終回顧與展望:延續激烈競爭對抗的主軸,抑或轉向較緩和的關係?

中美關係年終回顧與展望:延續激烈競爭對抗的主軸,抑或轉向較緩和的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薩特教授說,「中國政府正在嘗試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對待美國以及美國的許多西方盟友,中共的報導更少地強調鬥爭,在許多公開場合也放下了強硬立場。」 他認為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放下了對話的前提條件。不過,緩和關係的時機可能很快消逝。專家分析,未來一年裡,美中兩國免不了激烈的競爭與對抗。

過去一年,美中關係的主軸是競爭與對抗。兩個大國陷入一方行動、一方反制的漩渦,雙邊關係呈螺旋式下降。

台灣問題是主要徵結。雙方都認為對方言行不一,持續的「口水戰」與相互指責令互信喪失,一場熱戰如箭在弦上。

臨近年底,關係惡化才開始降溫。兩件國內政治大事——中共二十大和美國中期選舉——落幕後,兩國關係似乎迎來一些轉機。但綜合分析認為,降溫不代表緩和,未來一年並不樂觀。

2022年主軸:激烈的競爭和對抗

過去一年裡,美國兩黨對華強硬共識持續強化,國會的兩黨多數與拜登政府密切合作,在戰略、科技、軍事等方面逐漸形成以抗衡中國影響力為宗旨的政策框架。

與川普不同的是,拜登強調中國破壞國際秩序,他通過加強伙伴關係抗衡中國的影響力。

今(2022)年2月,美國公布了最新的《印太戰略》,打算從南亞到太平洋諸島各個地區加強美國的領導地位。5月,拜登開啟就任以來首次東亞之行,推出了由韓國、日本、印度、越南等13個政府共同參與「印太經濟框架」(IPEF),旨在數位經濟、供應鏈、綠色能源等方面加強成員國之間的聯繫。

拜登還通過強化共同的價值觀來團結盟友。比如5月24日,美國與澳洲、印度和日本的領導人在東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強化在網路安全、醫療、基礎設施和教育方面的關係。

今年2月,俄烏戰爭打響,將美國與西方國家的聯盟推入空前高峰。

紐約集會上,人們身披美國和烏克蘭國旗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紐約集會上,人們身披美國和烏克蘭國旗

拜登政府與歐盟和北約一起建立了廣泛的國際聯盟,紛紛譴責普亭總統的行為,並在多個領域對俄羅斯發起制裁。這無疑對中國形成強大壓力,不得不走鋼絲一樣地在各個利益團體之間保持平衡。中國一方面避免譴責俄羅斯,一方面在經濟上對俄羅斯提供支持——印證了中俄兩國在北京東奧會後的共同宣言「合作無止境」。

科技方面,與中國的競爭此起彼伏。其中最受矚目的是7月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的針對晶片行業的高額補貼法案《晶片與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將對高科技產業補貼 2800億美元。這奠定了未來五年支持企業與中國競爭的主旋律。

10月,美國推出了更廣泛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中國企業獲取高科技計算機晶片的能力,並阻礙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的進步。這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向中國輸出技術方面最大的政策轉向。

「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多地是在應對中國在經濟、安全、治理等方面構成的嚴峻挑戰」,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羅伯特.薩特(Robert Sutter)對BBC中文說,「這些挑戰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美國最近幾年才做出抵抗」。

他所說的是美國政界近年來達成的「華盛頓共識」。此前美國認為通過接觸(engage)中國,在經濟上對中國打開大門,就能改變中國的政治體系。這種觀點已經被拋棄。正如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cob Sullivan)所說,美國不再尋求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制度,而是希望創造一種環境使兩個大國在國際體系中運行。

在10月美國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中,中國被視為「唯一一個有意向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並且越來越多地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實現這一目標。」 根據該戰略,美國的目標是「戰勝(out-compete)中國」。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8月3日,台灣台北,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中)與台灣總統蔡英文(右)。

隨著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到訪台灣,美中關係的緊張達到頂峰。

中國在台灣周邊發起了前所未有的軍事演習,指派軍機多次穿越「台海中線」,打破了多年來兩岸只在兩側巡航的默契。中國還中斷了與美國在氣候變化、軍事交流等關鍵領域的合作。觀察者驚呼,一場戰爭近在眉睫。

中美兩國相互指責對方破壞台海和平與穩定。在3月和7月僅有的兩次元首通話中,台灣問題依然是重點分歧。習近平在7月強硬指出,「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

前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亞洲政策協會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所長丹尼爾.羅素(Daniel Russel)近日在一個論壇上表示,兩國陷入「安全困境」:「我們都把自己看到的問題歸咎於對方,都堅持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完全合理的,是對方走錯了路,需要改變方向的也是對方。」

「兩國關係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階段,充滿了競爭、不信任和誤解」,羅素說。

脆弱的轉機

美中兩國在臨近年底時迎來緩解緊張關係的契機。不過,這一契機可能非常短暫。

在中國,習近平主席在中共20大中鞏固了權力,進入第三任期,外交成為他接下來的一項重點。重頭戲便是與拜登總統在印尼峇里島的會晤。

雖然美國一直對中國的集權體制表示反感,不斷強化民主與集權的意識形態的差異,並指責中國在人權方面的惡劣記錄,但在全球領導人、高層領袖以及媒體聚焦的場合,拜登總統與剛剛完成權力鞏固的中國領導人會面並握手,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對他的政權合法性的默認。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在一檔節目中說,習進入第三任期後要對自己大國領導人的形象進行再塑造,「沒有比同美國總統見面是更好的宣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