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爆炸,年資30年急診室外籍醫師未曾見過醫療如此緊繃,民眾感慨「抗疫3年到底學會了什麼?」

中國疫情爆炸,年資30年急診室外籍醫師未曾見過醫療如此緊繃,民眾感慨「抗疫3年到底學會了什麼?」
Photo Credit: 中央社 via 中新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京外籍醫師柏恩斯坦(Howard Bernstein)表示,他30多年急診室經歷,從沒見過如此緊繃情況。中國當前無準備、無清楚策略的抗疫方式引發民眾不滿。媒體人連清川撰文指出,歷經抗疫3年,「疫苗被穿透,ICU依然匱乏,退燒藥買不到」,農村真實情況不見報導,質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他說,在快速達峰思路下,老年人沒有足夠保護,會引起不必要的重症和死亡;病毒在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傳播,也可能導致新病毒株出現。自然感染不能形成終身免疫,一般能保持3個月左右,之後還有可能重複感染,「所以群體免疫的說法並不現實」。

黃嚴忠認為,Omicron病死率很低,中國只要各地區醫療資源擠兌峰值曲線不完全一致,就能在全國範圍內調動人力、物力,援助某一個特定地區或幾個地區,例如A地在2023年1月1日達到峰值、B地在2月達到峰值。

他強調,沒有辦法阻止感染爆發,能做的就是透過分流措施和其他一些能短期見效的手段去壓低感染峰值,並降至醫療體系能承受的水平內。

他說,Omicron在中國快速傳播有幾個因素,包括防疫鬆綁前很少有人有感染史、早前接種疫苗效力較弱、大多數人打完3劑至今超過半年;現在強調打第4劑,建議盡量採用異源序貫接種方式(指接種與之前疫苗技術不同的疫苗)。

他說,不過根據前期經驗,完成一輪接種差不多要4至5個月,到時候這波疫情也差不多結束了。

黃嚴忠指出,目前中國COVID-19病毒傳播速度可能是全球第一,這是其他國家、地區都未曾經歷過的,美國6個月內達到25%民眾感染Omicron,有預測提到,北京將在明年1月中旬達到感染高點,按現在的情形,可能已經實現了。

中國防疫放開後  藥房湧入排隊買藥人潮
Photo Credit: 中央社 via 讀者提供
圖為浙江杭州一處大型連鎖藥房前排隊的人潮,拍攝者將買得的近半數藥品,寄給缺藥的北京家人。

中國抗疫欠缺準備,民眾感慨經過3年學會何事

(中央社)中國當前無準備、無清楚策略的抗疫方式引發民眾不滿。媒體人連清川撰文指出,歷經抗疫3年,「疫苗被穿透,ICU依然匱乏,退燒藥買不到」,農村真實情況不見報導,質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曾任記者的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連清川昨(26)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萬字長文「關於這個冬天,我有無數無解的問題」,許多網友轉發,但已經被刪文。

作者表示,自己一向主張「群體免疫」,因為之前所有的封城、半封城都既缺乏法理也不合理;但當前中國的防疫鬆綁是「放任、放棄與放縱的政策」,是「擺爛」。

他並質疑,從2019年冬天,武漢出現第一例COVID-19病例,到如今走向「群體免疫」,「3年來,我們到底學會了什麼?」

他說,群體免疫必須在充足的藥物、醫療與防禦的基礎上,避免過高的重症率和病死率為前提;現在留下赤手空拳的公眾和疲於奔命的醫院,與其稱這為「群體免疫」,更像是「群體受疫」。

文章對於當前防疫的質疑包括:

  • 為什麼是在11月才進入群體免疫模式,背後的政策依據和考量是什麼?所進行的準備是什麼?是否對醫療機構進行了告知、培訓和補充?藥物是否充足?高危人群是否有應急機制?
  • 北京在內的殯儀館已經滿負荷運行,且價格很高,官方是否也應對此回應並設法解決?
  • 能否有一個充分的指導,告知在照顧感染的家人方面,如何能盡量避免自我感染?

文章引述美國《華爾街日報》1日的報導,隨著近兩年更多資源投向防疫,從2021年起,中國的醫療資源建設速度放緩,加護病床數量的成長率從前一年的近9%放緩至2021年的5.8%。

ICU床位增加不多之外,疫苗的有效性及老人接種率不足也是問題。作者並透露,疫苗是敏感話題。2020年,他曾操持過一個新聞直播節目,「凡是關於疫苗的討論,統統被平台拒絕。」

中國主要施打的COVID-19疫苗是國產滅活疫苗,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22日在會議中表示,「第4劑一定要變換疫苗,不能再用滅活疫苗」。近期美國和德國官方都表達願意向中國提供疫苗,但北京沒有接受。

文章質問:「為什麼我們可以援助別國,而別國不能援助中國呢?……我們在死守的是什麼?」

媒體昨天證實,北京將向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送被視為COVID-19特效藥的Paxlovid(倍拉維),這是輝瑞藥廠給重症風險高的患者口服藥。這篇文章說,這只是北京,全國範圍內,能有多少呢?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