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年防疫降級1/8恢復旅遊簽證,國際機票預訂暴增5倍,多國憂心疫情設入境管制應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宣布自明年1月8日起解除入境隔離措施,並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消息發布不到一小時,網路平台的國際機票預訂量暴增5倍。相較於此,不少國家憂心疫情擴散,包含印度、日本、義大利紛紛宣布對中國的入境管制措施。
中國明年防疫降級,外商:終於鬆一口氣
(中央社)中國官方昨晚宣布明(2023)年1月8日將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降為「乙類乙管」並取消入境集中隔離。中國美國商會回應,中國終於迎來轉機;英中貿易協會也說,這項決策讓所有人都「鬆一口氣」。
綜合《路透社》與《法新社》報導,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華剛林(Colm Rafferty)談到取消檢疫措施的計畫時稱,「感覺中國總算迎來轉機。」
英中貿易協會(China-Britain Business Council)中國區總裁趙湯(Tom Simpson)也表示,「所有人都覺得鬆了一口氣。這項政策終結了長達3年、非常嚴重的破壞。」
趙湯告訴《法新社》,預計明年的國際貿易人員往來將明顯增加。隨著航空公司持續復飛更多航班,企業紛紛調整2023年的中國戰略,業務若要全面恢復,可能仍將是「逐步漸進」的。
儘管如此,趙湯說,北京政府的宣布還是「非常、非常受到歡迎」。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6日深夜發布「關於印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的通知」,並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宣布對感染者不再實施隔離、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且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採取檢疫措施,包括取消入境集中隔離。
這項重大調整宣布後,瞬即引起中國民眾熱議。出國簽證及機票的網路搜尋次數立刻暴增10倍及8.5倍,不少台商更準備返國過年。
中國移民局:2023年1月8日恢復旅遊簽證
(中央社)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26日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有序恢復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訪友申請普通護照,以及赴香港旅遊、商務簽註;同時恢復受理審批外國人申請普通簽證。
中國昨天宣布將COVID-19感染降為「乙類乙管」,因疫情中斷近3年的中國旅遊大軍,最快可望於明年農曆春節出動。
中國移民局官網27日發布關於COVID-19感染「乙類乙管」後,優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的公告。
「公告」稱,為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適應疫情防控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保障促進中外人員交流交往,自2023年1月8日起優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如下:
一、有序恢復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訪友申請普通護照,恢復辦理內地居民旅遊、商務赴港簽註。
二、恢復受理審批外國人申請普通簽證延期、換發、補發,停留證件簽發、換發、補發,居留證件簽發、延期、換發、補發。申請人確有緊急需求的,可循加急程序辦理。
三、恢復口岸簽證簽發,恢復執行24/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
四、恢復簽發中國出入境通行證,恢復簽發邊境地區出入境通行證。
五、逐步恢復陸路口岸(通道)客運通關,有序恢復陸路口岸、邊民通道旅客、邊民出入境,邊民通道按照有關規定恢復開通,依法實施出入境邊防檢查。
六、恢復毗鄰港澳口岸邊檢快捷通道,持大陸居民往來港澳通行證、港澳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等符合條件的出入境人員可經邊檢快捷通道通關。
七、逐步恢復水運口岸客運通關,允許符合條件的水運口岸恢復客運班輪旅客出入境,「試點恢復國際郵輪旅客出入境」,依法簽發登輪、搭靠證件,對符合入境條件的外國籍船員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取消「不登陸、不登輪、不搭靠」管理措施。
八、繼續運行空港口岸重點貨運航班「綠色通道」、陸路口岸和邊境檢查站重點物資車輛「快速通道」、水運口岸「邊檢登輪碼」網上自助辦理等便利措施。

中國宣布有序恢復出境旅遊,國際機票預訂暴增5倍
(中央社)中國26日晚間宣布明年1月8日起,有序恢復公民出境旅遊,消息發布不到一小時,網路平台的國際機票預訂量暴增5倍。不過由於官方表示要分階段增加航班數量,預估短期內機票價格將上漲。
綜合陸媒《中國新聞網》、《第一財經》報導,中國國家衛健委26日晚間發布對COVID-19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的通知。明年1月8日起,優化中外人員往來管理,包括取消入境後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取消「5個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並表示要「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
中國外交部官網今天發布「關於中外人員往來暫行措施的通知」,在國際客運航班方面,提及「分階段增加航班數量,優化航線分布」。簡化機場入境航班處置流程,提高機場運行效率,加強重點城市航班接收能力建設。
報導指出,昨晚官宣後,多個網路平台國際機票、簽證瞬時搜索量和預訂量等數據翻倍暴漲。「去哪兒」國際機票瞬時搜索量增長7倍,國際機票預訂量增長5倍;「同程旅行」國際機票搜索量增長8.5倍、簽證搜索量瞬時增長10倍;「攜程」熱門海外目的地搜索量大漲10倍,出境(包含台港澳)機票搜索均達到3年來峰值。
官方宣布極大的刺激了中國民眾出境的熱情。「去哪兒」數據顯示,消息發布後一小時內,國際機票預訂量就開始大幅增長,這樣的趨勢持續到今天淩晨,27日上午又繼續增長。出發時間則集中在1月中旬至2月初,熱門目的地為東京、首爾、曼谷。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12-29 COVID-19疫情期間,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兒童「性早熟」,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2022-12-29 防疫封控衝擊經濟3年,中國棄清零拚復甦,學者:消費信心不振是大問題,應善用上海市「對外開放」特點
- 2022-12-28 中國明年防疫降級1/8恢復旅遊簽證,國際機票預訂暴增5倍,多國憂心疫情設入境管制應對
- 2022-12-28 中國今年已51位院士離世,專家估14億人口未來數月半數染疫;火葬場、急診室業績爆量獲表揚,挨批喪事喜辦
- 2022-12-27 從清零到開放髮夾彎:疫情洶湧,中國宣傳機器如何自圓其說?
最新發展:
-
今日境外移入上升至360例,王必勝:港澳轉機也要有48小時PCR報告 5月前
-
中國疫情大爆發難以避免,但要再度引發台灣大流行也不容易 5月前
-
英法憂中國疫情不透明將設入境管制,WHO會中國官員要求共享資訊 5月前
-
多國對中國旅客強化入境篩檢令,專家與歐盟稱不合理,WHO:中國疫情不透明,可理解設限作法 5月前
-
中國放開邊境措施,美國加強入境檢疫:擬對航空公司進行廢水檢測 5月前
-
義大利對中國入境旅客強制採檢,籲歐盟各國跟進;泰國有意提供免費疫苗迎接中國旅遊大軍 5月前
-
專家估北京感染率恐破8成,憂中國成新變異株溫床,民眾興起赴澳門「疫苗旅遊」 5月前
-
今日本土2萬7803例、死亡36例,王必勝:第3波疫情已經確定開始,確診過也應施打次世代疫苗 5月前
-
防疫封控衝擊經濟3年,中國棄清零拚復甦,學者:消費信心不振是大問題,應善用上海市「對外開放」特點 5月前
-
中國出入境規定將鬆綁,日本加強中港澳航班限制、美國考慮針對中國旅客採取預防措施 5月前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